旦角其他流派

旦角其他流派

京剧艺术流派纷呈,尤其鼎盛时期的京剧舞台之上更是群星璀璨,交相辉映。旦角艺术除了梅、尚、程、荀四大流派外,以其独特艺术魅力享誉剧坛内外的还有张派(张君秋)、赵派(赵燕侠)、王派(王瑶卿)、黄派(黄桂秋)等不同流派。下面介绍一下张派和赵派。

(一)张君秋——张派

张君秋(1920—1997),工旦,生于北京。张君秋青年时嗓子冲、扮相俊,所以早早就“红”了。1940年,张君秋与李世芳、毛世来、宋德珠被《立言画刊》选为“四小名旦”。张君秋在艺术上突飞猛进,创出新流派应该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1963年,他除演经典传统剧目外,更编演了许多新剧目,如《望江亭》《秦香莲》《状元媒》《楚宫恨》《赵氏孤儿》《西厢记》《诗文会》《秋瑾》等。这些新剧目是形成张派艺术的阶梯。张派的主要特色,是它富有时代色彩的演唱艺术,那华美绝伦的唱段就蕴含在这些新剧目中。他的唱腔不管是喜是怒是急是怨,都令观众百听不厌。应该说,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一个可与梅、尚、程、荀四大流派媲美的新的大流派——张派诞生了。张派弟子和再传弟子众多,如杨淑蕊、薛亚萍、关静兰、王蓉蓉、赵秀君、张萍、董翠娜等。另一弟子蔡英莲培养了许多再传弟子,为张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赵燕侠——赵派

▲赵燕侠 《碧波仙子》剧照

赵燕侠(1928— ),祖籍河北,生于天津。出身梨园世家。十二岁来京演出,拜荀慧生为师,十四五岁就与生、旦诸名家合作并能平分秋色。十九岁即自己挑班直到1960年,十三年间带领剧团演遍全国各地。演出剧目既有经过她再创作的,如《红娘》《勘玉钏》《大英杰烈》《玉堂春》《白蛇传》等传统骨子老戏;更有她创编的,如《春香传》《红梅阁》《碧波仙子》《盘夫索夫》等新戏。经过二十余年的打拼,赵燕侠独特的风格已为观众承认,赵派诞生了。

赵派的主要特点是在咬字切音上下功夫,要让观众听得清楚明白,即使不打字幕,观众照样字字入耳。这是因她在吐字创腔上,多用京音,不用或少用湖广音和上口字、尖团字。在唱腔上的特点是唱情,真情流露务求感人。例如,在赵派《白蛇传·合钵》一折中,那段“小乖乖”唱段,字字传情,令观众震动。另外在现代戏《沙家浜》中她扮演的阿庆嫂,保持了赵派吐字清楚、唱腔流畅、表演真挚的特点。赵派传人有张雏燕、崔红梅、吴昊颐、朱虹、张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