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小生流派

四 小生流派

京剧早期小生代表有徐小香、德珺如、朱素云等人,尤其是创立了程派小生的程继先,为清末以后小生演员中成就最高、技艺最全的杰出代表。在诸位小生前辈的影响下,后又产生了叶盛兰叶派、姜妙香姜派及俞振飞俞派的小生流派。下面分别介绍。

(一)姜妙香

▲姜妙香 《牡丹亭》剧照

▲姜妙香 《群英会》剧照

姜妙香(1890—1972),名汶,字慧波,又字静芳。祖籍河北省献县,生于北京。出身梨园世家。七岁初学青衣,九岁登台,后由青衣改演小生,师承冯蕙林、陆杏林,并取法德珺如、朱素云,博采众长而且富于创造,形成了新的流派——姜派。姜妙香与梅兰芳合作近半个世纪,在梅兰芳创演的全部新戏和梅派传统剧目中,塑造了各种类型的小生形象,因长期合作,他具有了与梅兰芳相近的风格,儒雅庄重,真挚自然,他的戏路文武皆擅而偏于文,唱做俱佳而精于唱,悲喜剧皆演而更宜于喜剧,其主要贡献在于改革、丰富了小生的唱腔,其唱腔甜润高亮、耐唱受听,吸收青衣的运腔技巧,使之充分“小生化”,脱俗而且无脂粉气。其表演技巧纯熟,格调高雅,对人物揣摩得十分细致。姜妙香戏路较宽,涉及袍带小生、扇子生、穷生及翎子生的剧目都很精彩。《监酒令》《辕门射戟》《白门楼》《借赵云》《黄鹤楼》《罗成叫关》《小宴》《飞虎山》《状元谱》《连升店》等均富姜派特色。

(二)俞振飞

俞振飞(1902—1993),名远威,字涤盫,号箴非,原籍江苏松江,生于苏州。出身昆曲世家,父俞粟庐为著名昆曲唱家。他六岁从父习曲,十四岁起先后拜沈锡卿、沈月泉等名师学艺,能昆曲戏二百余折。1914年首次登台,1920年学演京剧,先从李智先习老生,不久即改学小生,得蒋砚香传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九岁正式登台。后拜程继先为师,曾与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马连良、张君秋、黄桂秋、章遏云、新艳秋、言慧珠、李玉茹、童芷苓、吴素秋等诸多名家同台合作。俞振飞学识渊博,能诗善画,其表演儒雅优美,倜傥不群,擅演冠生、巾生、穷生、雉尾生等角色,尤以表演巾生儒雅清新的风格最为突出,极富书卷气。俞振飞天赋佳嗓,大小嗓运用自如。其代表剧目昆曲有《牡丹亭》《长生殿》《玉簪记》《荆钗记》《太白醉酒》《墙头马上》《千忠戮》等;京剧有《群英会》《奇双会》《玉堂春》《春秋配》《断桥》《打侄上坟》《鸿鸾禧》《辕门射戟》《红拂传》《春闺梦》等。传人有蔡正仁、岳美缇、周志刚、姚玉成、许凤山、黄正勤、薛正康、李松年、叶少兰、刘异龙等。

俞振飞 《群英会》剧照

(三)叶盛兰

叶盛兰(1914—1978),原名瑞章,字芝如。工小生,生于北京,出身于梨园世家。其父叶春善是培养了七百多名学生的富连成科班班主。叶盛兰九岁学戏,开始学旦角,后改学小生,文武皆佳,尤其擅演周瑜、吕布、罗成这样英武的人物。1945年,他三十一岁时,自组“育化社”,开以小生挂头牌挑班的先河。但他小生艺术的成熟期,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他加入了中国京剧院。接连创作排演了几出能够尽展他艺术特色的好戏。《柳荫记》中他扮演梁山伯,在唱腔上有许多新创作,接着又排演了《白蛇传》《桃花村》《桃花扇》《西厢记》等。新中国成立后,他比过去更为成功地塑造了两出同一个人物——影片《群英会·借东风》和《赤壁之战》里的周瑜,这两个光彩夺目的周瑜形象,成为叶派小生的典范。

叶盛兰 《穆柯寨》剧照

叶派传人早有李元瑞、马荣利、田建国、张岚芳,再后则有张春孝、茹绍荃、萧润德、夏永泉、朱福侠、马玉琪等。他的儿子叶少兰更是克绍箕裘,为发扬叶派做出了极大贡献。

▲叶盛兰 《群英会》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