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旦、文武丑流派
随着京剧艺术的日益成熟,各行当、流派不断发展、丰富,艺术分工也愈加精细。京剧从最早的以老生为主,到后来生、旦并重,同时其他行当的演员通过艺术探索,努力提升了自身的舞台地位,创造出一批以个人表演风格为主要特色的艺术流派,如老旦中的龚云甫龚派、李多奎李派,文丑中的萧长华萧派等。
(一)龚云甫
▲李金泉 《李逵探母》剧照
龚云甫(1862—1932),名瑗(一说名世祥),北京人。早年业玉器行工人,因爱好京剧由票友加入四喜班拜孙菊仙为师,先演老生;后又拜熊连喜为师,改演老旦。
他突破前人艺术,精心揣摩,将大嗓的“擞音”和小嗓的“落音”,巧妙地运用于老旦唱腔之中。他吸收了青衣缠绵委婉的曲调和老生气宇轩昂的韵味,综合创造出独特的老旦唱腔。其唱、念讲究音律,嗓音清脆苍劲,行腔悠扬婉转,抑扬顿挫,起落有序,对老旦表演风格进行较大革新,并终以老旦唱大轴创未有之先例,世称“龚派”。代表剧目有:《钓金龟》《徐母骂曹》《赤桑镇》《望儿楼》《太君辞朝》《三进士》《药茶计》等。其传人主要有卧云居士、李多奎、陈文启、邓丽峰、松介眉等,其中,以卧云居士学龚最为神似,李多奎成就最高。
(二)李多奎
李多奎(1898—1974),原名李万选、李玉奎,字子青,艺名李多奎,老旦“李派”创始人。北京人,祖籍河北河间。四岁随父来到北京,八岁入庆寿和科班学艺,向贾志臣学河北梆子和京剧老生。变声期间从程春禄学京胡,嗓音恢复后拜罗福山为师改学老旦,并得到龚云甫教益,后又深得龚先生琴师陆彦庭先生的教授和辅佐,艺事大进。常与程砚秋、高庆奎、金少山、马连良等名家合作。新中国成立后,加入太平京剧社,与谭富英、裘盛戎、梁小鸾等名家合作演出。他取前辈老旦之长,结合自己嗓音条件,创立的苍劲清越、韵味醇厚的老旦新腔,自成一家,成为老旦代表人物之一,是影响较大的老旦演员之一。李多奎以唱工见长,嗓音洪亮苍劲,吐字清楚,行腔流畅,韵味浑厚,中气尤其充沛,势如穿云贯石,具有醇美酣畅的特殊艺术魅力。
▲李多奎 《行路》剧照
(三)萧长华
▲萧长华 《群英会》剧照
萧长华(1878—1967),艺名宝铭,字和庄,祖籍江西新建,生于北京。父萧永康为名丑,义父卢胜奎是三庆班的著名老生。十一岁投徐文波门下,从周长山、曹文奎、周长顺、裕云鹏学习老生、老旦和丑,十二岁在三庆班演娃娃生,十三岁在四喜班演老生,十八岁拜名丑宋万泰为师,专工文丑。自1922年起,长期与梅兰芳合作,并与许多新秀同台演出,其精湛的表演技艺,赢得盛誉。其嗓音清脆响亮,善唱工,咬字行腔,讲求口锋,不以怪腔怪调卖弄噱头,常用一种飘摇无定的唱法,在高音区以闷音、细音行腔,又善用虚音和颤音,加以大量的衬字,虚字,因而形成了“生腔丑唱”的特点。代表剧目有《群英会》《审头刺汤》《乌龙院》《法门寺》《女起解》《连升店》《老黄请医》《小上坟》《小过年》《打刀》《打灶王》《打杠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