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行当

第二章 京剧的行当

京剧表演的角色行当,是京剧程式化审美特征的一个重要体现。它既是剧中人物分类的系统,又是表演程式分类的系统。行当的划分,除依据人物的自然属性(性别、年龄)和社会属性(身份、地位、职业)外,更主要的是依据人物的品格、性情特征和创作者对人物的褒贬不同予以区分,从戏一开始,就告诉观众谁正谁反,谁好谁坏。同时,不同行当在唱念做打的嗓音、声调、肢体形态呈现的表演程式和服饰装扮、面容化妆等方面又各有不同,特色鲜明。

京剧自形成以来,在行当的划分和归类方面,经过了几次变化。最初,京剧的行当承继徽、汉旧制而有所变通,划分为“十行角色”,即生、旦、净、末、丑、副、外、杂、武、流。生、旦、净、丑的内涵与今天大致相同。后将末、外归入老生,副分别归入净或丑,而成七行。关于七行,一说是生、旦、净、丑、武、杂、流(齐如山说法);一说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平的梨园公会曾将京剧演职员分为“七行七科”——七行,是指舞台演出人员分为老生行、小生行、旦行、净行、丑行、武行、流行。“武行”是演武戏时的各类配角。“流行”是演出时打旗、跑龙套的演员,又称“文堂行”,除打旗、跑龙套外,还兼演各种男性零碎活。后台服务人员及舞台和后台协作人员分为“七科”:音乐科(即文武场面,现称乐队)、剧装科(即管衣箱的,又称“箱倌”,管理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和旗包箱)、容妆科(又称梳头的,专门为旦角化妆的人员)、容帽科(即管盔箱的)、剧通科(即检场的)、交通科(过去负责催戏、跑道儿的伙计)、经励科(即负责联系剧场、组织业务的人员)。

新中国成立以后,京剧行当的划分又发生了变化。随着整顿剧团、净化舞台、健全工作管理制度,七科中的经励科、剧通科、交通科被取消,其余四科主要由乐队和后台管理人员取代。七行进一步简化、合并,逐渐确定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各行又各有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