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
《北史》 唐李延寿撰。包括本纪十二卷,列传八十八卷。《北史》的撰写宗旨和体裁与《南史》相同,对于《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有删节,也有增补。删略不当之处,如“都督某几州诸军事某州刺史”省为“都督某州刺史”,其误与《南史》同。对于《魏书》删节较多。因唐承隋而隋又承西魏北周,所以以西魏为正统,增加了魏收书所无的西魏三帝本纪,附见东魏诸帝,增加了西魏若干人物列传。北齐方面补充了一些可能出于王劭《齐志》的带有口语的记载。《周书·徐招传》附赵肃传后,不足百字。《北史》详记其离间葛荣与鲜于修礼使二人致败事。李弼等传论中,详细记述了北周军事制度,为《周书》所无。可能因为《隋书》属于本朝著作,《北史》叙述隋事、变动《隋书》甚少。
关于南北史的补表补志有:
周嘉猷:《南北史年表》。
周嘉猷:《南北史帝王世系表》。
周嘉猷:《南北朝世系表》。计收一百十余姓,各姓又按不同郡望分列,颇有用。
汪士铎(1802—1889):《南北史补志》。存天文、地理、五行、礼仪,共十四卷。地理志以宋齐为一篇,梁陈为一篇,魏齐为一篇,周隋为一篇。宋以大明八年为准,魏以武定之世为准,皆仍《宋书·州郡志》、《魏书·地形志》之旧,参考价值不大。礼志依据纪传诸志及《通典》等,而未注出处,唯五行志注明出处,征引时须检原书。
汪士铎:《南北史补志未刊稿》。存舆服、乐律、刑法、职官、氏族、道释,共十三卷,体例与天文志等相同。《廿五史补编》首次据稿本印行。
徐崇:《补南北史艺文志》。分南史、北史、载记三篇,以见于南北史纪传者为准。不见于南北史仅见于八书者入载记。《隋书·经籍志》未收者居十之六七。各条皆注明出处,便于利用。
徐文范:《东晋南北朝舆地表》。分年表、州郡表、郡县沿革表三部分。年表自晋惠帝太安二年(303)起至隋炀帝大业四年(608)止,按年排列。以西晋末的二十一州为纲,每州下举出当年变迁沿革,各朝重要年份举出当时全疆域所统州郡名称数目。州郡表按二十一州次序,每州下依朝代举出本州及所统郡的变迁。郡县表按各州所统郡为次序,每郡及所统县下又依朝代叙述变迁。南北朝皆有侨州郡县,大抵多在淮南、淮西、沔北、汉东。徐氏注意考出实土所在,以免读史者为空名所惑,故详州郡之建置分合于郡县之下,因而州郡表及郡县沿革表有重复处。此书与周嘉猷世系表为读南北朝史的两部重要工具书。
陈乃乾有《廿四史注补表谱考证书籍简目》,载于《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第四集,其中有关魏晋南北朝正史部分可以参考。
关于正史中个别史事的考订和文字的诠释,宋代以来学者笔记中屡见。清代学者以治经方式治史,考史益趋缜密,散见于各家笔记文集中。集中考订正史(包括《三国志》、《晋书》及八书二史在内)的著作,有下列几种书:
王鸣盛(1722—1797):《十七史商榷》。王鸣盛,字凤喈,号西庄,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本书沿用宋代及毛氏汲古阁汇刻《史记》至《五代史》诸正史而统称为十七史的旧名,实际包括《旧唐书》、《旧五代史》在内。共一百卷,《三国志》至《隋书》计三十卷。考证不如钱大昕书精审。
钱大昕(1728—1804):《廿二史考异》。钱大昕,字晓徵,号辛楣、竹汀,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本书包括二十四史中除去《旧五代史》及《明史》的二十二史,共一百卷,其中《三国志》至《隋书》共二十六卷。以考证职官地理为主,同时校勘文字,皆极精确。钱氏最先指出,东晋在南方侨立的州郡不称南某州南某郡,到刘宋时才冠以南字。臆校改正的误字,往往与宋刊本暗合。钱氏《十驾斋养新录》中亦有考史条目。
赵翼(1727—1814):《廿二史劄记》。赵翼字云崧,号瓯北,江苏阳湖人。本书对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皆作为一史处理,实际包括全部二十四史,共三十六卷。《三国志》、《晋书》及八书二史共十卷。系统论述各朝正史的编撰得失,运用正史资料对重要史事进行考订与分析综合,接近于近代史学研究方法。王树民有《廿二史劄记校证》。赵翼的《陔余丛考》中亦有考史条目。王利器纂辑的李慈铭《越缦堂读书简端记》有读王、钱、赵三家书的眉批。
李慈铭:《越缦堂读史札记》。李慈铭(1829—1894)字爱伯,号莼客,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此书由王重民辑录,涉及本段者有《三国志》、《晋书》、《宋书》、《梁书》、《魏书》、《隋书》、《南史》、《北史》。
张元济:《校史随笔》。张元济(1867—1959)字菊生,浙江海盐人。此书校勘误字,多所发明。
专门考订魏晋南北朝这段时期的正史的著作有:
洪颐煊(1765—1837):《诸史考异》。十八卷。
郝懿行:《晋宋书故》。计五十一条,多为晋宋书中名物、词语之考订。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考订史实、制度、名物、语词等,计三百四十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