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城址和墓葬

第五节 高句丽城址和墓葬

高句丽是我国东北地区古貊族的一支。公元前37年建国号,都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县境);公元前3年,迁都国内城(今吉林集安);公元427年,迁都于朝鲜半岛的平壤,国内城为陪都。在高句丽建都纥升骨城和国内城的四百多年期间,遗留在我国境内的高句丽城址和墓葬为数甚多。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人曾多次来集安调查发掘。五十年代以来,我国考古工作者除了复查和重新发掘被日人发掘的高句丽墓葬以外,还对分布于辽宁、吉林两省境内的高句丽遗迹进行过多次的普查和重点发掘。重要的工作有:

1956—1959年,对辽河以东的高句丽山城进行全面普查,遍及铁岭、抚顺、辽阳、海城、凤城、桓仁等县境,发现高句丽山城八十多处[117]。另在桓仁县高力墓子村发现高句丽墓七百五十多座,发掘了其中的四十四座[118];在抚顺前屯、洼浑木村两处发掘十九座[119]。

1962—1966年,对集安高句丽遗迹进行全面普查,勘查国都国内城遗址、王都丸都山城遗址,以及两都城外围的山城及其他遗址。对现存于集安县境内的高句丽墓葬进行分区测绘、编号记录[120]。在普查期间及以后,共清理发掘高句丽墓葬三百座左右[121],其中包括重新发掘被日人发掘过的五盔坟5号墓、洞沟12号墓和洞沟三室墓[122]。对著名的好太王碑做了精心修葺保护,重新释读研究[123]。

此外,1976—1983年曾三次调查位于辽宁新宾县富尔江西岸的黑沟山城[124]。1982年调查吉林柳河县大通沟罗通山城[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