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战中的火攻
中国历史上水战中大规模使用火攻战术,始于赤壁之战。据《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乃取蒙冲斗舰数千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火张天,(曹军)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刘裕破卢循水军,亦赖火攻。《资治通鉴》卷一一五安帝义熙六年载:“卢循、徐道覆帅众数万塞江而下,前后莫见舳舻之际。裕悉出轻舰,帅众军齐力击之;又分步骑屯于西岸,先备火具。裕以劲弩射循军,因风水之势以蹙之。循舰悉泊西岸,岸上军投火焚之,烟炎涨天,循兵大败……”《梁书·韦叡传》称,钟离之役,“魏人先于邵阳洲两岸为两桥,树栅数百步,跨淮通道。”韦叡“以小船载草,灌之以膏,从而焚其桥……魏人大溃。”韦叡水军施用火攻战术攻击岸上目标,烧绝魏人营垒之间跨水通道,将魏军分割开来,各个击破,致使魏军全线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