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洛阳城

魏晋洛阳城

(曹)魏(西)晋洛阳城都是利用东汉旧城改建的。北魏洛阳城,除继续利用(曹)魏(西)晋洛阳城以外,并在城外四面兴建了外郭城[2]。

曹魏至北魏,洛阳城的城垣,基本上仍沿袭东汉旧制,绝大多数的城门位置,历代相沿不改。汉魏西晋时洛阳城有十二门,门皆双阙。北魏建都洛阳后,曾对汉晋的旧门进行修缮和改建,并在西北角金墉城南边新辟承明门,实为十三门。1985年发掘北魏建春门遗址[3]。建春门为东垣北起第一门,汉曰上东门,门址宽30米,进深约12.5米,共有三个门洞。门洞结构皆采用以夯土墩台及排叉为支撑的大过梁式建筑形式。地层叠压关系表明,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朝都相继使用这一门址。

洛阳城西北角的金墉城,始建于曹魏。勘查得知,金墉城由三座南北毗连的小城组成,平面略呈“目”字形,南北长约1048米、东西宽约255米,部分城垣残高6米左右。版筑夯墙,土质纯净,结构坚实。它北靠邙山,南依大城,地势高亢,形同堡垒,实为洛阳城的军事要塞。其方位与作用,都与邺城铜爵三台相似。

魏晋时,还在洛阳城及金墉城城垣外侧附设城垛(亦称“马面”),洛阳城西北两面城垣共发现城垛七座,间距110—120米。城垛均长方形,夯筑,面积大小不一,大的19.5×12.5米,小的18.3×8.3米。金墉城外城垛多已毁,幸存者十一座,形制与大城垛相似。它们是迄今所见我国内地古城中出现最早的城垛实例[4]。

魏晋洛阳城内至今犹存的建筑遗址,多数属于北魏遗存,有些则是北魏沿用汉魏旧物。勘查判明,曹魏时,东汉南北宫制已不复存在。曹魏西晋北魏三朝都在汉北宫故地营建皇宫。北魏时,洛阳城从北到南已逐渐被宫城、衙署、寺院和高官宅第所占据。宫城位于全城正中而稍偏西,平面整体作长方形,南北长约1398米,东西宽约660米,面积约为大城的十分之一。宫城东南西三面保存尚好,北垣已无痕迹。宫城共探出四门:南面一门,西面二门,东面一门。南门即宫城正门阊阖门,门洞缺口宽46米,是全洛阳城最大的一座城门建筑。宫城内北为苑区,南为宫殿区。宫殿区夯土台基密集,主要集中于阊阖门直北的南北线上,目前已发现二三十处。

北魏洛阳城内的街道共发现东西横道四条,南北纵道四条。其中的第三条南北纵道,系由宫城直通宣阳门的主干大道。这条南北中轴线,应即北魏的铜驼街。在铜驼街两侧,发现有大面积的建筑遗址,应是《洛阳伽蓝记》所描述的司徒府、太尉府等中央衙署和庙社的遗址。在这里曾清理属于官署的房基一座,出土带刻文和印文的板瓦、筒瓦900多片,瓦上文字记录了管理官员随主、匠师以及承担轮、削、昆等制作工序的工匠姓名[5]。为北魏官府手工业及其管理制度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北魏洛阳城内的佛寺遗址也引起考古工作者的关注。1979—1981年发掘了当时最大最著名的佛寺永宁寺[6]。永宁寺位于宫城南门西南约1公里处。寺院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305米、东西宽215米,四周设版筑围墙,东、南、西三面各有一门。木塔建在寺院正中,塔北为殿堂。这种以塔为中心的布置,正是我国早期寺院的典型布局。永宁寺木塔共九级,是当时闻名国内外的高层建筑。现存塔基呈方形,高2.2米,四周青石包砌,每边各设一踏道。塔基上布置排排木柱,中心部位是一个木柱与土坯混作的方形实心体,残高3.6米。在中心柱的南、东、西三面壁上,各有五座弧形的佛龛;北壁留出支架木梯的方形柱槽一个,知由此处登塔。根据塔基出土的现状,可以复原这座名塔的基本形状,并由此推知北魏时期的建筑技术水平。

在永宁寺塔基发掘中,发现一批大型的佛教泥塑和彩绘影塑,造型逼真,工艺精湛,堪称北魏最上乘的雕刻珍品,在我国佛教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勘查工作还证实,北魏确实在洛阳城外创建外郭城。六十年代初,在城北邙山上探出外郭城的北城墙数段,连接总长1000多米。1984年又探出外郭城的西城墙及可能是郭城门的阙口。外郭城西墙长达4000余米;阙口三个,东面正对内城城门。1991年又探出外郭城的东城墙1000多米[7]。这些发现,初步证实《洛阳伽蓝记》所载“京师二十里,南北十五里”的真实性。如加上洛河以南的四夷馆、四夷里,南北亦为二十里,成为我国古代都城中规模最大的都城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