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地区
以四川省的石窟寺遗址和摩崖造像最为丰富。经调查,四川省将近五十个县市有比较集中的石窟摩崖造像,窟龛在十个以上的分布地点有一百二十多处[213]。早期大多利用崖墓雕刻佛像或在地面上建寺造像,著名的有乐山崖墓的东汉浮雕佛像,茂汶县出土的齐永明元年(483)造无量寿、当来弥勒二世尊像,蒲江县龙拖湾出土的西凉嘉兴元年(417)石刻造像群,以及成都万佛寺南朝造像等[214]。早期石窟寺大多集中在川北,石窟龛像属北方中原系统。其中以广元千佛崖石窟和皇泽寺石窟最著名。
千佛崖石窟[215] 位于广元市城北五公里嘉陵江东岸。北魏晚期开凿,历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开凿历史之长在四川称最。以大云洞为中心,窟群分南北两段。现存五十四窟、八百一十九龛、大小造像七千余躯。窟龛最高处距地面45.5米,由下而上多达十三层。早期石窟大多集中在南端下层。其中第7窟(大佛窟)平面略呈马蹄形,穹窿顶,窟内为三尊像组合,依云冈昙曜五窟旧法雕凿,具有明显的北魏晚期作风。第21窟(三圣堂)平面方形,平顶,三壁各开一大龛,为北朝三壁三龛窟的典型遗存。窟内造像接近麦积山、须弥山西魏、北周时的风格,应为同一时期遗存。
皇泽寺石窟[216] 位于广元市西一公里的嘉陵江西岸,与东岸的千佛崖隔江相望。现存窟龛五十个、大窟六个、造像一千二百零三躯。约始凿于西魏北周,唐代曾进行大规模改建和扩建。可辨认的北朝石窟有第45窟和第38窟。其窟形及造像题材与巩县石窟、须弥山石窟的塔庙窟类似,亦属北方中原系统。
南朝石窟仅见于南京栖霞山[217]。栖霞山在南京市东北二十公里。南齐永明二年沙门法度舍宅为高僧明僧绍建栖霞精舍。南梁皇室继续凿岩造像,或五、六尊一龛,或七、八尊一龛。被近代栖霞寺主持僧用水泥涂缮,外观已非原貌。此外,浙江新昌南明山有南齐时依崖雕成的弥勒佛立像一尊,被后人改为趺坐式,原貌已失。
[1]邺城考古工作队:《河北临漳邺北城遗址勘探发掘简报》,《考古》1990年第7期。
[2]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汉魏洛阳城初步勘查》,《考古》1973年第4期。段鹏琦等:《洛阳汉魏故城勘察工作的收获》,《中国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1985)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魏故城工作队:《汉魏洛阳城北魏建春门遗址的发掘》《考古》1988年第9期。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魏故城工作队:《洛阳汉魏故城北垣一号马面的发掘》,《考古》1986年第8期。
[5]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汉魏洛阳城一号房址和出土的瓦文》,《考古》1973年第4期。黄士斌:《汉魏洛阳城出土的有文字的瓦》,《考古》1962年第9期。
[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北魏永宁寺塔基发掘简报》,《考古》1981年第3期。
[7]段鹏琦:《汉魏洛阳城的几个问题》,《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年纪念论文集》(一),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工作队:《北魏洛阳外廓城和水道的勘查》,《考古》1993年第7期。
[8]蒋赞初等:《六朝武昌城初探》,《中国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9]罗宗真:《江苏六朝城市的考古探索》,刊《中国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10]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统万城城址勘测记》,《考古》1981年第3期。
[11]黄盛璋、方永:《吐谷浑故都——伏俟城发现记》,《考古》1962年8期;青海省文物考古队:《青海湖环湖考古调查》,《考古》1984年第3期。
[12]《晋书·四夷·吐谷浑传》。
[13]张小舟:《北方地区魏晋十六国墓葬的分区与分期》,《考古学报》1987年1期。
[14]鸟居龙藏:《南满洲调查报告》,三友社1910年版。驹井和爱:《辽阳发现汉の代坟墓》,东京,1950年。
[15]夏鼐:《敦煌考古漫记》,《考古通讯》1955年第1—3期。
[16]郭玉堂:《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洛阳大华书报供应社1941年版。
[17]《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文物出版社,1979年。《文物考古工作十年》,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18]张小舟:《北方地区魏晋十六国墓葬的分区与分期》,《考古学报》1987年第1期。
[19]洛阳市文物队:《洛阳曹魏正始八年墓发掘报告》,《考古》1989年第4期。
[20]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洛阳晋墓的发掘》,《考古学报》1957年第1期。
[21]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北京西郊西晋王浚妻华芳墓清理简报》,《文物》1965年第12期。
[22]诸城县博物馆:《山东省诸城县西晋墓清理简报》,《考古》1985年第12期。
[23]秦烈新:《前凉金错泥筩》,《文物》1972年第6期。
[24]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安南郊草厂坡北朝墓的发掘》,《考古》1959年第6期。
[2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孝民屯晋墓发掘报告》,《考古》1983年第6期。
[2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故城工作队:《西晋帝陵勘察记》,《考古》1984年第12期。
[27]甘肃省文物队等:《嘉峪关壁画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5年,甘省肃博物馆:《酒泉、嘉峪关晋墓的发掘》,《文物》1979年第6期。
[28]甘肃省博物馆:《酒泉、嘉峪关晋墓的发掘》,《文物》1979年第6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文物考古工作十年》,《文物考古工作十年》324页,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29]敦煌文物研究所考古组:《敦煌晋墓》,《考古》1974年第3期。甘肃省敦煌县博物馆:《敦煌佛爷庙湾五凉时期墓葬发掘简报》,《文物》1983年第10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文物考古工作十年》,《文物考古工作十年》324页,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30]黎大祥:《武威发现三国墓》,《中国文物报》1991年9月22日。
[31]钟长发等:《武威金沙公社出土前秦建元十二年墓表》,《文物》1981年第2期。
[32]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文物考古工作十年》,《文物考古工作十年》324页,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3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发掘简报(1963—1965)》,《文物》1973年第10期;又《吐鲁番县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清理(1966—1969)》,《文物》1972年第1期。新疆吐鲁番地区文管所:《吐鲁番出土十六国时期的文书—吐鲁番阿斯塔那382号墓清理简报》,《文物》1983年第1期。
[34]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青海大通上孙家寨的匈奴墓》,《文物》1979年第4期。
[35]甘肃省文物队等:《嘉峪关壁画墓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36]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酒泉十六国墓壁画》,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37]王增新:《辽阳三道壕发现的晋代墓葬》,《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11期。
[38]李文信:《辽阳发现的三座壁画古墓》,《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5期。
[39]陈大为等:《辽阳朝阳后燕崔遹墓的发现》,《考古》1982年第3期。
[40]黎瑶渤:《辽宁北票县西官营子北燕冯素弗墓》,《文物》1973年第3期。
[41]大同市博物馆等:《大同方山北魏永固陵》,《文物》1978年第7期。
[42]山西省考古研究所:《1979—1989年山西省的考古发现》,《文物考古工作十年》,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43]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馆:《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马金龙墓》,《文物》1972年第3期。
[44]大同市博物馆:《大同市小站村花圪塔台北魏墓清理简报》,《文物》1983年第8期。
[45]郭玉堂:《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洛阳大华书报供应社1941年版。
[46]宿白:《北魏洛阳城和北邙陵墓——鲜卑遗迹辑录之三》,《文物》1978年第7期。
[47]黄明兰:《北魏洛阳景陵位置的确定和静陵位置的推测》,《文物》1978年第7期。
[48]宿白:《北魏洛阳城和北邙陵墓——鲜卑遗迹辑录之三》,《文物》1978年第7期。
[49]黄明兰:《西晋裴祗和北魏元暐两墓拾零》,《文物》1982年1期;洛阳博物馆:《洛阳北魏元邵墓》,《考古》1973年第4期;又《河南洛阳北魏元乂墓调查》,《文物》1974年第12期;孟县人民文化馆:《河南孟县出土北魏司马悦墓志》,《考古》1983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二队:《河南偃师县杏园村的四座北魏墓》,《考古》1991年第9期;侯鸿钧:《洛阳西车站发现北魏墓一座》,《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2期。
[50]邺城考古工作队:《河北磁县湾漳北朝墓》,《考古》1990年第7期。
[51]磁县文化馆:《河北磁县东魏茹茹公主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4期。
[52]磁县文化馆:《河北磁县北齐高润墓》,《考古》1979年第3期。
[53]河南省博物馆:《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第1期。
[54]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安阳北齐和绍隆夫妇合葬墓清理简报》,《中原文物》1987年第1期。
[55]安阳县文教局:《河南安阳县清理一座北齐墓》,《考古》1973年第2期。
[56]周到:《河南濮阳北齐李云墓出土瓷器和墓志》,《考古》1964年第9期。
[57]磁县文化馆:《河北磁县东陈村北齐尧峻墓》,《文物》1984年第4期。
[58]磁县文化馆:《河北磁县东陈村东魏墓》,《考古》1977年第6期。
[59]石家庄地区革委会文化局文物发掘组:《河北赞皇东魏李希宗墓》,《考古》1977年第6期。
[60]沧州地区文化局:《黄骅县北齐常文贵墓清理简报》,《文物》1984年第9期。
[61]河北省博物馆等:《河北平山北齐崔昂墓调查报告》,《文物》1973年第11期。
[62]山东省博物馆文物组:《山东高唐东魏房悦墓清理纪要》,《文物资料丛刊》(二),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
[6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北齐娄叡墓发掘简报》,《文物》1983年第10期。
[64]山西省博物馆:《太原圹坡北齐张肃墓文物图录》,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8年版。
[65]王克林:《北齐库狄廻洛墓》,《考古学报》1979年第3期。
[66]陶正刚:《山西祁县白圭北齐韩裔墓》,《文物》1975年第4期。
[67]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淄北朝崔氏墓》,《考古学报》1984年第2期;淄博市博物馆等:《临淄北朝崔氏墓地第二次清理简报》,《考古》1985年第3期。
[68]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进中的十年——1978—1988年山东省文物考古工作概述》,《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73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69]李建丽、李振奇:《临城李氏墓志考》,《文物》1991年第8期。
[70]张季:《河北景县封氏墓群调查记》,《考古通讯》1957年第3期。
[71]河北省文管处:《河北景县北魏高氏墓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第3期。
[72]孟昭林:《无极甄氏诸墓的发现及其有关问题》,《文物》1959年第1期。
[73]孟昭林:《记后魏邢伟墓出土物及邢墓的发现》,《考古》1959年第4期。
[74]顾铁符:《晋南——文物的宝库》,《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10期。
[75]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济南市东八里洼北朝壁画墓》,《文物》1989年第4期;又《前进中的十年——1978—1988年山东省文物考古工作概述》,《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73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76]咸阳市文管会等:《咸阳市胡家沟西魏侯义墓清理简报》,《文物》1987年第12期。
[77]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等:《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夫妇墓发掘简报》,《文物》1985年第11期。
[78]蒋赞初:《关于长江下游六朝墓葬的分期和断代问题》,《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79]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马鞍山东吴朱然墓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第3期。
[80]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组:《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墓》,《文物》1973年第4期;李蔚然:《论南京地区六朝墓葬的葬地选择和排葬方法》,《考古》1983年第4期。
[81]李蔚然:《南京富贵山发现晋恭帝玄宫石碣》,《考古》1961年第5期。
[82]南京博物院:《南京富贵山东晋墓发掘报告》,《考古》1966年第4期。
[83]李蔚然:《论南京地区六朝墓葬的葬地选择和排葬方法》,《考古》1983年第4期。蒋赞初:《南京东晋帝陵考》,《东南文化》,1922年第3、4合期。
[84]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北郊东晋墓发掘简报》,《考古》1983年第4期。
[85]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幕府山东晋墓》,《文物》1990年第8期。
[86]罗宗真:《六朝陵墓埋葬制度综述》,《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87]罗宗真:《六朝陵墓及其石刻》,《南京博物院集刊》第一集,1979年。
[88]罗宗真:《六朝陵墓及其石刻》,《南京博物院集刊》第一集,1979年。
[89]南京博物院:《江苏丹阳胡桥南朝大墓及砖刻壁画》,《文物》1974年第2期。
[90]南京博物院:《江苏丹阳县胡桥、建山两座南朝墓葬》,《文物》1980年第2期。邵玉健:《丹阳两座南朝失名陵墓墓主考》,《东南文化》1989年第2期。
[91]南京市博物馆:《南京梁桂阳王萧融夫妇合葬墓》,《文物》1981年第12期。
[92]南京博物院:《梁朝桂阳王萧象墓》,《文物》1990年第8期。
[93]南京博物院等:《南京栖霞山甘家巷六朝墓群》,《考古》1976年第5期。
[94]南京博物院:《南京尧化门南朝梁墓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12期。
[95]罗宗真:《六朝陵墓及其石刻》,《南京博物院集刊》第一集,1979年。
[96]罗宗真:《南京西善桥油坊村南朝大墓的发掘》,《考古》1963年第6期。
[97]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南京老虎山晋墓》,《考古》1959年第6期。
[98]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南京人台山东晋兴之夫妇墓发掘简报》,《文物》1965年第6期;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南京象山东晋王丹虎墓和2、4号墓发掘简报》,《文物》1965年第10期;南京市博物馆:《南京象山5号、6号、7号墓清理简报》,《文物》1972年第11期。
[99]罗宗真:《江苏宜兴晋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7年第4期;南京博物院:《江苏宜兴晋墓的第二次发掘》,《考古》1977年第2期。
[100]武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武昌任家湾六朝初期墓葬清理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12期;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武昌莲溪寺东吴墓清理简报》,《考古》1959年第4期;程欣人:《武汉出土的两块东吴铅券释文》,《考古》1965年第10期;鄂城县博物馆:《鄂城东吴孙将军墓》,《考古》1978年第3期;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地区四座南朝纪年墓》,《考古》1965年第4期。
[101]蒋赞初:《长江中游六朝墓葬的分期和断代》,《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102]高至喜:《浏阳姚家园清理晋墓两座》,《文物》1960年第4期。
[103]湖南省博物馆:《长沙两晋南朝隋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第3期。
[104]湖南省博物馆:《长沙两晋南朝隋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第3期。史树青:《晋周芳命妻潘氏衣物券考释》,《考古通讯》1956年第2期。
[105]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邓县彩色画像砖墓》,文物出版社1958年版。
[106]许清泉:《福建建瓯穆墩梁墓》,《考古》1959年第1期。
[107]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融安安宁南朝墓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第7期。
[108]广东省博物馆:《广东始兴晋—唐墓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109]福建省博物馆:《建国以来福建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254页,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
[110]麦英豪:《广州市西郊发现古墓六座》,《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1期;又《广州市文物志》120页,岭南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
[111]徐恒彬:《简谈广东连县出土西晋犁田耙田模型》,《文物》1976年第3期。
[112]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四川省文物考古十年(1979—1981)》,《文物考古工作十年》257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113]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四川崇庆县五道渠蜀汉墓》,《文物》1984年第8期。
[114]罗二虎:《四川崖墓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88年第2期。
[115]孙太初:《云南“梁堆”墓之研究》,《云南省博物馆建馆三十周年纪念文集》,云南省博物馆编,1981年。
[116]云南省文物工作队:《云南昭通后海子东晋壁画墓清理简报》,《文物》1963年第12期。
[117]陈大为:《辽宁高句丽山城初探》,《中国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1985)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又《辽宁境内高句丽遗迹》,《辽海文物学刊》1989年第1期。
[118]陈大为:《桓仁县考古调查发掘简报》,《考古》1960年第1期。
[119]王增新:《辽宁抚顺市前屯、洼浑木高句丽墓发掘简报》,《考古》1964年第10期。
[120]李殿福:《集安高句丽墓研究》,《考古学报》1980年第2期。
[121]吉林省文物工作队等:《1976年集安洞沟高句丽墓清理》,《考古》1984年第1期。集安县文物管理所:《集安高句丽墓葬发掘简报》,《考古》1983年第4期;又《集安县上、下活龙村高句丽古墓清理简报》,《文物》1984年第1期;又《集安县老虎哨古墓》,《文物》1984年第1期。曹正榕、朱涵康:《吉林辑安榆林河流域高句丽古墓调查》,《考古》1962年第11期。
[122]吉林省博物馆:《吉林辑安五盔坟四号和五号墓清理略记》;王承礼、韩淑华:《吉林辑安通沟第十二号高句丽壁画墓》,均见《考古》1964年第2期;集安县文物管理所等:《吉林集安洞沟三室墓清理记》;李殿福:《集安洞沟三室墓壁画著录补正》,均见《考古与文物》1981年第3期。
[123]王健群:《好太王碑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24]抚顺市博物馆等:《辽宁省新宾县黑沟高句丽早期山城》,《文物》1985年第2期。
[125]吉林省文物工作队:《高句丽罗通山城调查简报》,《文物》1985年第2期。
[126]集安县文物保管所:《集安高句丽国内城址的调查与试掘》,《文物》1984年第1期。
[127]李殿福:《高句丽丸都山城》,《文物》1982年第6期。
[128]方起东:《吉林辑安霸王朝山城》,《考古》1962年第11期。吉林省博物馆辑安考古队等:《吉林辑安高句丽南道和北道上的关隘和城堡》,《考古》1964年第2期。李殿福:《集安山城子山城考略》,《求是学刊》1982年第1期。
[129]陈大为:《辽宁高句丽山城初探》,《中国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又《辽宁境内高句丽遗迹》,《辽海文物学刊》1989年第1期。
[130]李殿福:《集安高句丽墓研究》,《考古学报》1980年第2期。
[131]吉林省文物工作队等:《集安长川一号壁画墓》,《东北考古与历史》创刊号,文物出版社,1982年。陈湘伟:《吉林集安长川二号封土墓发掘纪要》,《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1期。
[132]吉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吉林集安的两座高句丽墓》,《考古》1977年第2期。集安县文物保管所:《集安县两座高句丽积石墓的清理》,《考古》1979年第1期。吉林省博物馆辑安考古队:《吉林辑安麻线沟1号壁画墓》,《考古》1964年第10期。李殿福:《集安洞沟三座壁画墓》,《考古》1983年第4期。吉林集安县文管所:《集安万宝汀墓区242号古墓清理简报》,《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6期。方起东、林至德:《集安洞沟两座树立石碑的高句丽古墓》,《考古与文物》1983年第2期。吉林省文物工作队:《吉林集安五盔坟四号墓》,《考古学报》1984年第1期。李殿福:《集安高句丽墓研究》,《考古学报》1980年第2期。池内宏、梅原末治:《通沟》,日满文化协会,1940年。
[133]研究高句丽墓葬类型的文章很多,这里主要参考下列文章:李殿福:《集安高句丽墓研究》,《考古学报》1980年第2期;方起东:《高句丽石墓的演进》,《博物馆研究》1985年第2期;魏存诚:《高句丽积石墓的类型和演变》,《考古学报》1987年第3期。
[134]吉林省考古研究室等:《集安高句丽考古的新收获》,《文物》1984年第1期。
[135]李家治:《我国瓷器出现时期的研究》,《硅酸盐学报》第六卷第三期。以后收入《中国古陶瓷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叶宏明、曹鹤鸣:《关于我国瓷器起源的看法》,《文物》1978年第10期。
[136]浙江省文物考古所等:《浙江上虞县发现的东汉瓷窑址》,《文物》1981年第10期。
[137]李家治:《我国瓷器出现时期的研究》,《硅酸盐学报》第六卷第三期。以后收入《中国古陶瓷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138]朱伯谦:《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陶瓷》,《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以后收入《朱伯谦论文集》,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版。
[139]倪振逵:《南京赵士岗发现三国时代孙吴有铭瓷器》,《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8期。
[140]南京博物院编:《江苏六朝青瓷》图4—6,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141]南京博物院等:《南京栖霞山甘家巷六朝墓葬》,《考古》1976年第5期。
[142]南京博物院:《江苏溧阳孙吴凤凰元年墓》,《考古》1962年第8期。
[143]王志敏:《从七个纪年墓葬漫谈1955年南京附近出土的孙吴两晋青瓷器》,《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11期。
[144]镇江市博物馆:《江苏金坛出土的青瓷》,《文物》1977年第6期。
[145]镇江市博物馆:《介绍一件上虞窑青瓷扁壶》,《文物》1976年第9期。
[146]张志新:《江苏吴县狮子山西晋墓清理简报》,《文物资料丛刊》(三),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147]秦光杰:《江西南昌市郊永安六年墓》,《考古》1965年第5期。
[148]江西省历史博物馆:《江西南昌市东吴高荣墓的发掘》,《考古》1980年第3期。
[149]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武昌莲溪寺东吴墓清理简报》,《考古》1959年第4期。
[150]鄂城县博物馆:《鄂城东吴孙将军墓》,《考古》1978年第3期。
[151]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马鞍山东吴朱然墓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第3期。
[152]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马鞍山佳山东吴墓清理简报》,《考古》1986年第5期。
[153]江西省博物馆:《江西瑞昌马头西晋墓》,《考古》1974年第1期。
[154]武汉市博物馆:《武汉黄陂滠口古墓清理简报》,《文物》1991年第6期。
[155]益阳地区文物工作队等:《湖南省益阳县晋、南朝墓发掘简况》,《文物资料丛刊》(八),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
[156]湖南省博物馆:《长沙两晋南朝隋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第3期。
[157]蒋赞初:《长江中游六朝墓葬的分期和断代——附论出土的青瓷器》,《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1981)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158]江西省历史博物馆等:《江西丰城罗湖窑发掘简报》;余家栋:《试析洪州窑》,均见《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159]周世荣:《从湘阴古窑址发掘看岳州窑的发展变化》,《文物》1978年第1期。高至喜:《略论湖南出土的青瓷》,《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1981)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160]江学礼、陈建中:《成都市西郊青羊宫窑址试掘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6期。翁善良:《成都青羊宫窑址调查》,《景德镇陶瓷》(中国古陶瓷研究专辑第二辑),1984年。
[161]陈丽琼:《四川古代陶瓷》75页,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
[162]卢茂村:《福建松政县发现西晋墓》,《文物》1975年第4期。
[163]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福建南安丰州狮子山东晋古墓(第一批)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一),文物出版社1977年版。
[164]福建省博物馆:《福建福州郊区南朝墓》,《考古》1974年第4期。卢茂村:《福建建瓯水西山南朝墓》,《考古》1965年第4期;曾凡:《福州西门外六朝墓清理简报》,《考古通讯》1957年第5期。
[165]福建省博物馆:《福建近十年的文物考古收获》,《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46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166]福建省博物馆:《建国以来福建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257页,文物出版社1979年版。
[167]福建省博物馆:《福建近十年的文物考古收获》,《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46页,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168]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组:《广州沙河顶西晋墓》,《考古》1985年第9期。
[169]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广东韶关六朝隋唐墓葬清理简报》,《考古》1965年第5期。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广东曲江东晋、南朝墓简报》,《考古》1959年第9期。广东省博物馆:《广东始兴晋一唐墓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杨豪:《广东韶关市郊的晋墓》,《考古学集刊》(一),1981年。杨豪:《广东韶关市郊的南朝墓》,《考古学集刊》(三),1983年。
[170]桂林市文物工作队:《桂林市东郊南朝墓清理简报》,《考古》1988年第5期。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壮族自治区融安县南朝墓》,《考古》1983年第9期;又《广西融安安宁南朝墓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第7期;又《广西永福县寿城南朝墓》,《考古》1983年第7期;广西梧州市博物馆:《广西苍梧倒水南朝墓》,《文物》1981年第12期。
[171]湖南省博物馆:《长沙两晋南朝隋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第3期。
[172]黄启善:《试论广西东汉至隋唐墓出土的青瓷器》,《广西文物》1985年第2期。
[173]朱伯谦:《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陶瓷》,《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17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城队:《北魏洛阳城内出土的瓷器与釉陶器》,《考古》1991年第12期。
[175]冯先铭:《河北磁县贾壁村隋青瓷窑址初探》,《考古》1959年第10期。
[176]山东淄博陶瓷史编写组等:《山东淄博寨里北朝青瓷窑址调查纪要》,《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352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177]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等:《山东枣庄中陈郝瓷窑址》,《考古学报》1989年第3期。枣庄市文物管理站:《山东枣庄古窑址调查》,《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374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178]邺县考古队:《河北磁县湾漳北朝墓》,《考古》1990年第7期。
[179]磁县文化馆:《河北磁县东魏茹茹公主墓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第4期。
[180]磁县文化馆:《河北磁县北齐高润墓》,《考古》1979年第3期。
[181]磁县文化馆:《河北磁县东陈村北齐尧峻墓》,《文物》1984年第4期。
[182]磁县文化馆:《河北磁县东陈村东魏墓》,《考古》1977年第6期。
[183]石家庄地区文化局文物发掘组:《河北赞皇东魏李希宗墓》,《考古》1977年第6期。
[184]河北省博物馆:《河北平山北齐崔昂墓调查报告》,《文物》1973年第11期。
[185]河南省博物馆:《河南安阳北齐范粹墓发掘简报》,《文物》1972年第1期。安阳县文教卫生管理站:《河南安阳县发现一座北齐墓》,《考古》1972年第1期。
[186]周到:《河南濮阳北齐李云墓出土的瓷器和墓志》,《考古》1964年第9期。
[187]冯先铭:《河北磁县贾壁村隋青瓷窑址初探》,《考古》1959年第10期。
[188]张季:《河北景县封氏墓群调查记》,《考古通讯》1957年第3期。
[189]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淄北朝崔氏墓》,《考古学报》1984年第2期。淄博市博物馆等:《临淄北朝崔氏墓地第二次清理简报》,《考古》1985年第3期。
[190]朱伯谦:《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陶瓷》,《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南京博物院编:《江苏六朝青瓷》图4—6,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191]黄文弼:《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新疆考古情形报告》,《学术季刊》第1卷第4期。
[192]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考古组:《南北响堂寺及其附近石刻目录》,1936年。
[193]李遇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工作概况》,《文物》1962年第7、8合期。
[19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等编:《中国石窟·克孜尔石窟》第一卷,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19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等编:《中国石窟·库木吐喇石窟》,日本平凡社1985年版。
[196]阎文儒:《新疆天山以南的石窟》,《文物》1962年第8、9合期。
[197]阎文儒:《新疆天山以南的石窟》,《文物》1962年第8、9合期。
[198]敦煌文物研究所整理:《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第一卷,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199]史岩:《凉州天梯山石窟的现存情况和保护问题》,《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2期。宿白:《凉州石窟遗迹和“凉州模式”》,《考古学报》1986年第4期。
[200]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等:《中国石窟·永靖炳灵寺》,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201]麦积山文物保管所:《麦积山石窟》(一),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张学荣:《麦积山石窟的创建年代》,《文物》1983年第6期。
[202]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管会等编:《须弥山石窟》,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203]甘肃省文物工作队:《陇东石窟》,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204]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河南安阳灵泉寺石窟及小南海石窟》,《文物》1988年第4期。
[205]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等:《云冈石窟》,文物出版社1977年版。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编:《中国石窟·云冈石窟》(一),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206]山西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新编云冈石窟窟号的说明》,《文物》1988年第4期。
[207]宿白:《云冈石窟分期试论》,《考古学报》1978年第1期。
[208]龙门文物保管所等:《中国石窟·龙门石窟》(一),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209]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石窟·巩县石窟寺》,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210]水野清一等:《响堂山石窟》,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1937年。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考古组:《南北响堂寺及其附近石刻目录》,1936年。
[211]李裕群:《天龙山石窟分期研究》,《考古学报》1992年第1期。
[212]于余:《万佛堂石窟》,《辽宁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曹汎:《万佛堂石窟两方北魏题记中的若干问题》,《文物》1980年第6期。
[213]谭洛非:《四川石刻——尚待开发的艺术宝库》,《四川文物》1986年,“石刻研究专辑”。
[214]丁明夷:《四川石窟杂识》,《文物》1988年第8期。
[215]广元市文物管理所等:《广元千佛崖石窟调查记》,《文物》1990年第6期。
[216]广元市文物管理所等:《广元皇泽寺石窟调查记》,《文物》1990年第6期。
[217]宋伯胤:《南京栖霞山石刻》,《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第346页,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