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皓与吴的灭亡
司马昭灭蜀之后,本来打算休息三年就去灭吴。但灭蜀后的第二年,司马昭就死了。司马昭死后不到半年,儿子司马炎即受魏禅为帝,改元泰始元年(265),西晋开始。又过了十五年,晋才伐吴。
吴国最后一个统治者是孙权的孙子孙皓。其人既残暴,多忌讳,又荒淫,好酒色,还使用一些酷刑来杀人。但这个人却有点聪明,也有才干,与蜀后主刘禅不一样。
吴的租税徭役很重。孙权时,大臣张昭、陆逊曾上疏,希望能减轻赋税。但孙权认为:三国分立,常要打仗,租税徭役不得不重。到孙皓时,虽然不打仗了,但修造宫殿,穷极技巧,功役费用以亿万计。人民服役,不胜其苦。后宫的宫女已有数千人,还年年要挑选。镇西大将军、都督巴丘,领荆州牧陆凯曾上疏:“臣闻国无三年之储,谓之非国,而今无一年之畜。诸公卿位处人上,禄延子孙,曾无致命之节,匡救之术,苟进小利于君,以求容媚,荼毒百姓,不为君计。自孙弘造义兵以来,耕种既废,所在无复输入,而分一家父子异役,廪食日张,畜积日耗,民有离散之怨,国有露根之渐,而莫之恤也。民力困穷,鬻卖儿子,调赋相仍,日以疲极。所在长吏,不加隐括,加有监官,既不爱民,务行威势,所在骚扰,更为烦苛,民苦二端,财力再耗,此为无益而有损也。”(《三国志·吴书·陆凯传》)贺邵也上疏:“自登位以来,法禁转苛,赋调益繁;中宫内竖,分布州郡,横兴事役,竞造奸利;百姓罹杼轴之困,黎民罢无已之求,老幼饥寒,家户菜色,而所在长吏,迫畏罪负,严法峻刑,苦民求办。是以人力不堪,家户离散,呼嗟之声,感伤和气。又江边戍兵,远当以拓土广境,近当以守界备难……而征发赋调,烟至云集,衣不全裋褐,食不赡朝夕,出当锋镝之难,入抱无聊之戚。是以父子相弃,叛者成行。”(《三国志·吴书·贺邵传》)可是,孙皓对于陆凯、贺邵的上疏,却恨之入骨,贺邵因此被杀。
百姓受不了孙皓的压迫剥削,就起来反抗。施但领导的起义,有一万多人参加,直攻打到离建业三十里的地方。交州、广州的人民也起来反对他,斗争了好多年。
孙皓的荒淫暴虐,使吴国上下离心,伐吴的条陈,就时时在晋朝廷上提出来。大臣对伐不伐吴,分成两派。一派以羊祜等为首,主张伐吴。一派以贾充为首,坚决反对伐吴。晋武帝是个平庸寡断的人,一时也拿不定主意。
咸宁五年(279)晋益州刺史王濬上疏:“孙皓荒淫凶逆,宜速征伐。若一旦皓死,更立贤王,则强敌也。愿陛下勿失事机。”(《资治通鉴》卷八十)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杜预也上疏:“凡事当以利害相校,今此举之利十有八九,而其害一二,止于无功耳。”疏到之时,武帝正与张华围棋。张华也说:“吴主淫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愿勿以为疑。”(《资治通鉴》卷八十)武帝这才下了伐吴的决心。
这年冬十一月,晋大举伐吴,沿长江上下六路出兵。一路由镇军将军琅邪王司马伷率领出涂中(今安徽滁县),一路由安东将军王浑率领出江西(今安徽和县一带),一路由建威将军王戎出武昌(今湖北鄂城),一路由平西将军胡奋率领出夏口(今湖北汉口),一路由镇南大将军杜预率领出江陵(今湖北江陵),最西一路由龙骧将军王濬率领,从蜀顺江而下。六路大军共二十多万。但总领六路大军的却是始终反对伐吴最力的贾充。
在六路大军中,王濬一路作战最勇猛。吴军曾在西陵(今湖北宜昌)以西吴晋两国交界处,用铁索和铁锥把长江的水底、水面都封锁起来。王濬到后,破除了障碍,顺江而下。加上江陵、夏口、武昌诸路大军的胜利,晋军很快就到达建业,孙皓只得投降。孙吴的灭亡,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历史。
吴亡时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见《三国志·吴书·孙皓传》注引《晋阳秋》)。差不多比蜀多一倍。
附:三国世系表


[1]《三国志·魏书·袁绍传》。
[2]《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3]《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4]《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5]《三国志·魏书·程昱传》。
[6]《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7]《后汉书·袁绍传》。
[8]《后汉书·袁绍传》。
[9]《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10]《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11]《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12]《三国志·魏书·杨阜传》。
[13]《三国志·魏书·袁绍传》。
[14]《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15]韩,《资治通鉴》卷六三作韩猛。《三国志·魏书·荀攸传》裴松之注云:“案诸书,韩
或作韩猛,或云韩若,未详孰是。”
[16]《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17]《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18]《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作“议者咸曰”,未指明张昭曰。《资治通鉴》卷六五作“长史张昭等曰”。孙权给陆逊书论周瑜、鲁肃、吕蒙功业说:“至子布(张昭字)、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19]参看陈寅恪《天师道与滨海地区之关系》,原刊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三本第四分册,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陈寅恪文集》之二《金明馆丛稿初编》。
[20]《三国志·魏书·张鲁传》注引《典略》说:“熹平中,妖贼大起……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脩。……后角被诛,脩亦亡。及鲁在汉中,因其民信奉脩,遂增饰之。”所记与《三国志·魏书·张鲁传》、《后汉书·刘焉传》皆不同。裴松之认为:“张脩应是张衡,非《典略》之失,则传写之误。”
[21]《资治通鉴》卷七七甘露三年(258),引此句作“听敌入平”。胡三省注云:“谓纵敌使入平地。”意思与此《传》正相反,细审形势,当以《资治通鉴》为是。
[22]《资治通鉴》卷二六二景元三年注:“阳安关口,意即阳平关也。”
[23]《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时扬越蛮夷多未平集,内难未弭,故权卑辞上书,求自改励。”《三国志·吴书·贺全吕周钟离传》:“山越好为叛乱,难安易动。”这些记载,说明山越对孙氏政权的威胁。
[24]参看何兹全:《东吴兵制》,见《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3期。
[25]此据《续汉书·郡国志》。无广州,在交州内。
[26]参看吴增仅、杨守敬:《三国郡县表附考证》。《三国志·吴书·孙皓传》注引《晋阳秋》作“县三百一十三”。
[27]《宋书·州郡志》:“溧阳令,汉旧县。吴者为屯田。”“湖熟令,汉旧县。吴者为典农都尉。”“晋陵太守,吴时分吴郡,无锡以西为毗陵典农校尉”。《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年二十一……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这些记录,说明吴的屯田与魏一样,也是独立于郡县之外,不受郡县守令管辖的。
[28]见《晋书·王浑传》。
[29]《三国志·魏书·满宠传》:“青龙三年(235)春,(权)遣兵数千客佃于江北。”
[30]《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恪自领万人。……拜恪威北将军,封都乡侯。恪乞率众佃庐江、皖口。”
[31]《三国志·吴书·诸葛瑾传》注引《吴书》:“赤乌中,诸将出部伍,新都都尉陈表,吴郡都尉顾承各率所领人会佃毗陵,男女各数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