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葬
大多发现于吉林省集安县。辽宁省桓仁、抚顺、宽甸等地也发现不少,情况与集安基本相同。
集安高句丽墓葬集中分布在老岭山的岭前和岭后。分布岭前23处,12206座;分布岭后的9处,152座。两地合计12358座。其中以岭前洞沟地段(今集安县城附近)最为密集。在这地段内细分为下解放、禹山下、山城下、万宝汀、七星山和麻线沟等六个墓区,共11300座[130]。这32处墓群,大多分布在山麓上,排列有序,规模悬殊。石坟多分布在靠山麓处,土坟多在河谷阶地和平川地带。在保存较好的地区,尚能看出埋葬先后的序列。如七星山南坡的墓葬,从山腹开始往下成行排列。有的行列由小墓开始逐渐到大墓;有的则由大墓逐渐到小墓;有的开始由小墓逐渐到大墓,再由大墓逐渐到小墓。土坟则埋葬在排列有序的石坟行间空隙处。这种现象表明,集安洞沟墓群是当时生活在集安一带的高句丽族;不同的家族各有自己的墓地,并且按不同辈次有规律地埋葬,反映了高句丽各阶层身份的不同和葬俗的变化。在包括日本人发掘在内的三百多座高句丽墓中,重要的大中型墓有长川1号墓、2号墓[131],下解放区的31号墓和冉牟墓、环纹墓,禹山下区的41号墓、68号墓、1080号墓和太王陵、将军坟、角觝墓、舞俑墓、洞沟12号墓、三室墓、四神墓、五盔坟4号墓、5号墓,山城下区的332号墓、983号墓、1411号墓和龟甲壁画墓、折天井墓、兄墓、弟墓,万宝汀区的78号墓、242号墓、1368号墓,七星山的96号墓,麻线沟的1号墓和千秋墓、西大墓[132],等等。
高句丽墓的墓室(放置尸体处)构筑在地表上(晚期有的在半地下)或高出地表的石墓基上,这是与中原汉式土葬墓最大的不同处。墓葬结构比较复杂。外部结构可分积石和封土两大类。所谓积石墓,即“积石为封”的墓葬,又简称为封石墓或石坟。封土墓即以土为封的墓葬,其中包括少数封土内混以石块和在封土底部四周用石块砌以方坛或方坛阶梯的墓葬,简称土坟。内部结构又可分为石圹和石室两种。所谓“石圹”,是指用石块或河卵石在地面上堆积方形墓基,再在上面构筑长方形框的石圹(椁室)。埋葬后封以碎石,不再加顶盖,整体如方丘状。一般没有墓门,也没有墓道。“石室”流行于封土墓时期,系用石材在地面上或半地下筑造墓室(石室),四壁上部抹角叠涩,顶加盖石,有墓门,也有墓道。但大型积石墓的石室仍构筑在顶部中央。根据已发表的资料研究,高句丽积石墓可划分为无坛石圹墓、方坛石圹墓、方坛阶梯石圹墓以及方坛石室墓、方坛阶梯石室墓等五型。封土墓都是石室墓,配合外部结构,可分为无坛封土石室墓、方坛封土石室墓和方坛阶梯封土石室墓等三型[133]。
这些形式多样的高句丽墓制,既有年代早晚的不同,又是墓主身份不同的标志。一般地说,积石墓出现较早,无坛石圹墓为一般平民墓,数量最多,始见于高句丽建国以前,下限至五世纪初。方坛石圹墓和方坛阶梯石圹墓分属于统治阶级内部的不同阶层的墓葬,流行时间大致相同,上限不晚于东汉初年,下限约在四世纪上半叶。随后出现的方坛石室墓和方坛阶梯石室墓,墓主身份与方坛石圹墓、方坛阶梯石圹墓同。著名的太王陵、将军坟、千秋墓以及禹山下41号墓、七星山96号墓、万宝汀242号墓和桓仁21号墓,都属于方坛阶梯石室墓,大约都是高句丽王室或高级贵族的陵寝,这种形式的墓制,大约流行于公元三世纪末至五世纪末。其中保存最好的是将军坟。将军坟整体呈阶梯式金字塔形,每边长35.6米,高12.4米。用精琢的巨形花岗岩石条砌筑,共七级,每面有顶护石三块倚护。墓室位于第五级中部,长宽各5米,高5.5米,顶部以整块巨石覆盖。气势雄伟壮观,是高句丽陵墓建筑的代表作。
封土石室墓出现最晚,大约开始于4世纪末叶,以后逐渐取代积石墓,成为高句丽中晚期墓制的主流。
壁画墓绝大多数见于封土石室墓。至今已发现壁画墓20座,有角觝墓,舞俑墓,环纹墓,冉牟墓,洞沟12号墓,散莲花墓,龟甲墓,美人墓,三室墓,四神墓,五盔坟5号墓,五盔坟4号墓,麻线沟1号墓,山城下332号墓、983号墓,万宝汀1368号墓,下解放31号墓,长川1号墓、2号墓和禹山下41号墓。其中除禹山下41号墓是方坛阶梯石室墓以外,全部是封土石室墓。早期壁画墓内容简朴,大多绘于白垩壁面上,以表现墓主生前宴饮、歌舞场面为主,墓顶衬以日月星辰图案,设色单调。属于早期壁画墓的有万宝汀1368号墓、角觝墓、舞俑墓。年代约在公元三世纪中叶到四世纪中叶。中期壁画墓大多出现于多室墓,作画方法与早期相同,壁画内容仍以墓主生活起居为主要题材,但佛教题材明显增多,并开始出现四神图像。壁画内容丰富,线条流畅,是高句丽壁画艺术的重要发展阶段。典型的墓例有洞沟12号墓、麻线沟1号墓、三室墓、禹山下41号墓和长川1号墓、2号墓。年代约在公元四世纪中叶到五世纪中叶。晚期壁画多出现于单室墓中,壁画直接绘于平整的石面上,以四神为主要内容,衬以怪兽、仙人、莲花网状图案。设色浓艳,装饰富丽,壁画内容和艺术手法,都明显看出受汉文化的影响。典型墓例有四神墓、五盔坟4号墓、5号墓。年代约在五世纪中叶到六世纪中叶。
由于高句丽墓构筑在地面上或高于地面上,历史上曾遭到严重破坏,尸骨、葬具遗存极少,除彩绘壁画保存较好以外,遗留下来的随葬器物也不多。根据发掘时的迹象和残存不多的葬具人骨分析,高句丽前期(积石墓前三式)实行火葬,似皆单人葬,随葬品不多,一般有陶壶、罐、铜制或铁制的马具和武器,连同尸体一起火化。后期(封土墓)采用土葬,设棺床,有木棺,单人葬,二人、三人合葬都有,皆仰身直肢葬式。随葬器物较前期丰富,种类与中原魏晋墓略同,一般都有陶制的明器和铜铁制的工具和武器,个别的还有金属饰品。常见的器形有壶、罐、钵、盆、耳杯、灶等陶明器,鞍桥、马镫、马衔、泡饰等马具和斧、锛、削、矛、长刀、镞、铠甲等工具和武器[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