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地带
分布在河西走廊沿线上的早期石窟,大多以塑像壁画为主要特征。从西向东,经调查的石窟有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玉门昌马石窟、酒泉文殊山石窟、肃南金塔寺石窟和武威天梯山石窟。除安西榆林窟被后代改建外,都还保存着5至6世纪的遗迹。其中最著名的是莫高窟和天梯山石窟。
莫高窟[198] 我国三大石窟群之一,位于敦煌县东南22.5公里的鸣沙山下。据敦煌文物研究所全面复查整理的石窟内容总录,莫高窟共有四百九十二个洞窟,四万五千平方米的壁画和两千多尊塑像。始建于十六国时期,历经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的持续营建,窟内陆续出现了各时期各宗派所崇尚的以大乘佛教经典为依据的壁画和彩塑。艺术内容涉及了佛藏中的经、律、论、史四大部分。可以说它是今天世界上保存得较为完备的佛教美术馆和佛教图像宝库。
经考古类型学的比较研究,确定属于十六国晚期创建的有七个窟(编号267—272、275),属于元魏前期的有八个窟(编号251、254、257、259、260、263、265、487),主要窟形是人字坡顶和中心塔柱的塔庙窟。壁画除本生故事外,多以千佛为主要题材。属于元魏后期的有十个窟(编号246—249、285、286、288、431、435、437),系元荣任瓜州刺史时开凿。特点是将内地深受南朝文化影响的佛教艺术移植西来。其中285窟有西魏大统五年题记。属于北周的有十五个窟(250、290、294、296—299、301、428、430、438、439、440、442、461)。这时在壁画里首次出现宣讲孝悌观念的须阇提品、喜事太子入海品等故事画。北朝佛教重视禅行,敦煌早期石窟的内容也多与僧人坐禅观佛的宗教活动有关。
天梯山石窟[199] 位于武威县南四十公里。创建于北凉沮渠蒙逊在位时。北凉凿窟已不存。现存石窟十三个,保存较好的有八个。其中第1窟和第4窟是北朝式的塔庙窟。从最下层遗存下来的壁画风格看,应是北凉遗迹。根据这两窟的形制,参照酒泉、敦煌、吐鲁番所出的北凉石塔和肃南金塔寺、酒泉文殊山前山三座石窟资料,初步认为这是我国新疆以东现存最早的佛教模式,可称为“凉州模式”。其内容是:(1)有设置大像的佛殿窟,较多的是平面方形或长方形的塔庙窟;(2)主要佛像有释迦、交脚菩萨装的弥勒;(3)窟壁主要画千佛;(4)边饰花纹有两方连续式的化生忍冬;(5)佛和菩萨面相浑圆,眼多细长形,深目高鼻,身躯健壮。飞天形体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