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魏北齐陵墓

东魏北齐陵墓

东魏北齐陵及皇室墓大多集中在河北磁县滏阳河以南、漳水以北的广阔地带。这里素有“七十二冢”、“八十四寨”之称。著名“磁州三高”碑就在这里出土。已发掘的有磁县湾漳北齐大墓(疑为某帝陵)[50]、大冢营村东魏茹茹公主墓[51]和东槐村北齐文昭王高润(高欢之十四子)墓[52]。这三座大墓都是砖砌单室墓,坐北朝南,由斜坡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湾漳大墓总长52米,茹茹公主墓总长近35米,高润墓总长63.1米。甬道上方有砖砌门墙或仿木构的门脸,甬道内及前后两端均砌三堵封门墙(高润墓砌二堵),中后两堵墙之间设石门(茹茹公主墓仅有石门框)。墓室平面略呈方形,四壁微外弧,顶呈穹窿状。墓室西侧设棺床。墓内绘满彩色壁画。虽然早年多次被盗,遗存仍甚丰富。

湾漳北齐大墓的壁画大多剥落,仅墓道壁画保存较好。壁画画面共300余平方米,两壁画面对称,东壁以青龙为先导,随后有五十三人组成的仪仗出行队伍;西壁以白虎为先导,随后亦有五十三人组成的仪仗出行队伍。仪仗队伍的上方是天空,绘有各种神兽、流云、莲花等图像。茹茹公主墓的壁画面积达一百五十平方米。自墓道入口处依次绘青龙、白虎,仪仗行列,镇墓威神及凤鸟、羽人。墓道地面两边绘花卉图案,甬道券顶门墙上绘朱雀及镇墓威神;甬道两壁绘侍卫。墓室四壁以四神及墓主起居为主要题材。布局谨严,人物比例准确,服饰逼真,线条流畅,敷色艳丽。高润墓壁画以北壁保存较好,中部绘墓主,端坐帷帐中,头戴折上巾,身穿直裙便服,两侧各有侍从六人,手执华盖、羽旌等物。墓顶可能绘有天象图。这三座墓的壁画,绘画技艺娴熟高超,画面气势宏伟,代表了北齐壁画的艺术水平,在中国绘画艺术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陶俑是这三座墓的主要随葬品。湾漳大墓出土一千五百多件,茹茹公主墓一千一百多件,高润墓三百八十一件,是同期墓中随葬陶俑最多的。陶俑种类很多,均施彩绘,制作精美,形象生动。其中以侍卫俑和侍吏俑占多数。此外,还有伎乐俑、击鼓俑、奴仆俑以及胡俑、萨满巫师俑,等等。为研究北朝的历史社会、舆服制度提供了一批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除磁县东魏、北齐皇室墓以外,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地还发现一大批东魏北齐时期的勋臣贵戚世家大族墓。其中墓主身份明确、纪年清楚、保存较为完整的有:河南安阳北齐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凉州刺史范粹墓[53],北齐东徐州刺州和绍隆夫妇墓[54],安阳北齐文宣帝妃颜氏墓[55],濮阳北齐车骑将军李云夫妇合葬墓[56],河北磁县北齐开府仪同三司、怀州刺史尧峻墓[57],尧母赵郡君墓[58],赞皇东魏司空李希宗夫妇合葬墓[59],黄骅北齐青州乐安郡太守常文贵墓[60],平山北齐祠部尚书赵州刺史崔昂夫妇合葬墓[61],山东高唐东魏济州刺史房悦墓[62],山西太原北齐右丞相东安王娄叡墓[63],太原圹坡北齐张肃俗(北魏龙骧将军长安侯张子霞之四子)墓[64],寿阳北齐故定州刺史太尉公明阳王库狄回洛墓[65],祈县北齐骠骑大将军青州刺史韩裔墓[66],以及山东临淄崔氏墓群[67],济南陈氏墓群[68],河北临城赵郡李氏墓群[69],景县封氏墓群[70],高氏墓群[71],无极甄氏墓群[72],河间邢氏墓群[73],山西闻喜裴氏墓群[74],等等。这个时期的世家大族,他们生前聚族而居,死后聚族而葬。根据出土墓志,可以考定各家族的族葬方式。例如磁县尧氏墓群,尧母居南,三子并列在北;临城赵郡李氏墓群,李父居中,其先夫人在南,二子并列在北;赞皇李氏墓群,李父居北,五子并列在南。这两种排列方式,与北魏皇室墓的排列是一致的。

东魏北齐沿袭北魏的埋葬习俗,皆单室墓,墓向朝南,但有少数例外。例如,临淄崔氏墓,墓向西北;李希宗等少数殊勋墓为南向的前后室墓。单室墓大多是青砖砌筑,少数是土洞墓,仅临淄崔氏墓为石砌单室墓。单室墓皆由斜坡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组成。墓室平面以方形居多,四壁稍稍向外弧出,一般为穹窿顶,少数作四角攒尖顶。砖砌棺床置墓室西壁(或北壁)下。棺床前陈列陶俑及其他随葬品。勋戚大臣的方形单室墓,往往加长墓道,扩大墓室,在甬道内加砌砖墙,设石门,并在甬道上方砖砌门墙或作仿木构的门脸。库狄回洛墓和娄叡墓内均增设帷帐,这可能与他们官阶最高(正一品)有关。

东魏北齐的世家大族墓,墓内大都彩绘壁画,随葬成群的陶俑、动物模型和精美的瓷器。有的还有东罗马金币和西方传入的金银器和玻璃器。外戚李希宗、娄叡是世家大族墓中最豪华的两座。李希宗墓是具有前后两室的大墓。这种前后室墓在北朝后期是很少见的。娄叡墓壁画达两百四十多平方米,画面主要是表现墓主生前生活的显赫场面和死后灵魂飞升的虚幻境界。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北朝壁画出现了受南朝风格影响的画面。例如济南东八里洼和临朐冶泉等地发掘的东魏北齐墓,墓中都绘有屏风。屏风内绘“竹林七贤”和荣启期的图像[75]。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并不因政治上的对峙而影响南北文化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