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城址和山城址

都城址和山城址

都城国内城位于鸭绿江中游右岸,通沟河口东侧,今集安县城周围的石筑墙垣即是。石垣砌筑规整,至今犹存。石垣平面略呈方形。1980年勘测,周长2686米。南墙东段保存较好,残高3—4米,现存残垣厚约7—10米。四面墙垣均筑马面,数量不等。从残存痕迹看,北墙有马面八个,其他三墙各两个。马面大小略有差别,一般长8—10米、宽6—8米。墙垣的西北角、西南角、东南角呈直角,上建角楼;东北角呈弧形,增建两个马面。墙垣四面共有六个城门,东西面各两门,南北面各一门,两相对应。城门间有通衢,构成东西二横道、南北一直道。今集安城内的团结路、胜利路和东盛路,大约就是当时国内城城内三条通衢的所在。由于国内城几乎全部叠压在今集安县城底下,历经沧桑,除了有少量遗物被扰动出土外,昔日的城内建筑已经无法查考[126]。

丸都山城是国内城的守备城。城构筑在国内城西北2.5公里的高山上。东西北三面城垣垒筑在形如半圆的峰脊上;南面坡地,城垣低平,使整个山城形如簸箕状。城垣充分利用自然天堑,因山峰的自然形势垒砌石垣,或利用陡峭的石壁为城垣。石材平整,一般长20—50厘米、宽29—40厘米、厚10—27厘米。城垣走向不平直,整体平面呈椭圆形,方圆近七公里,总长6951米。城垣上设女墙。女墙内壁基部有柱洞。全城共设五城门,东墙北墙各二门,南墙一瓮门,西墙无门。城内至今犹存建筑遗址三处,蓄水池遗址一处,墓葬三十七座[127]。

在通往两都城的要道上以及在广袤的高句丽境内,发现了数以百计的城堡、关隘和哨卡,俗称山城。集安境内的山城很多,经勘查的有老岭南道上的霸王山城、望坡岭关隘;老岭北道上的关马墙山城和大川哨卡[128]。

分布于各地的高句丽山城,大都构筑在山巅上或地形险要处。就地取材,大小不一,无有定制。大型山城周长约两公里,主要分布在辽河东岸山区与平原交接地带。一般由土筑、石筑或土石合筑三种方法构成,有城门、马面和瞭望台等设备,有的还有水门和环城马道。山城内大多有建筑基址。中型山城周长1—2公里,大多属于高句丽早期建筑,主要分布于辽河东岸较大的支流之间,一般由土筑或石筑两种方法建成,也有城门。小型山城周长200—1000米,城壁土石混筑,大多位于交通要道上,一般不独立存在,但对捍卫大中型山城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29]。《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所说的“当道小城”,或即指这种小型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