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北方地区

中原北方地区

以北魏皇室显要开凿的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巩县石窟最为著名。此外有安阳灵泉寺石窟、小南海石窟[204]、宝山石窟,邯郸响堂山石窟、太原天龙山石窟、义县万佛堂石窟、渑池鸿庆寺石窟、济南黄花岩石窟、益都云门山石窟、驼山石窟等。本区多大像窟、佛殿窟、塔庙窟,也有少数禅窟和禅窟群。并多杂有摩崖龛像。造像以雕刻为主。有三世佛、释迦交脚弥勒、释迦多宝对坐像、千佛和思维像,其次有本生、佛传和维摩文殊对坐像等。窟龛形制和造像装饰,充分表现了佛教石窟逐步东方化的过程,在全国石窟中占有重要地位。

云冈石窟[205] 我国三大石窟群之一。位于大同市西郊武州山南麓武州川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一公里,分东、中、西三个部分。现存主要洞窟四十五个,附属窟龛二百零七个[206]。此外还有许多小窟,共计一千一百多龛,大小造像五万一千多个。石窟开创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年间,正光之后走向衰落,唐以后各代仍有一些小规模的营建和修缮活动。石窟的绝大部分雕凿于北魏中后期,按石窟形制和造像内容分为三期[207]。第一期是和平元年(460)昙曜为皇室所开的五所五窟(编号16—20窟)。洞窟摹拟草庐形式,平面椭圆形,穹窿顶;造像主要是三世佛和千佛。主像形体高大,占据窟内面积的大部分。第二期是孝文帝迁洛以前(465—494)开凿的五组石窟(7、8窟,9、10窟,5、6窟,1、2窟和11、12、13窟)。洞窟平面方形,多具前后室,有的窟中部立塔柱,或在后壁开凿隧道式的礼拜道。开始出现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和装饰。造像题材多样,服饰开始中国化,同时出现世俗供养人。第三期是孝文帝迁洛后至正光五年(494—524)开凿的中小窟,主要分布在20窟以西和第一、二期窟间的补刻小龛。洞窟内部方整,流行塔洞、千佛洞、四壁三龛式和四壁重龛式。造像面容消瘦,着褒衣博带式装,下部衣褶重叠。

龙门石窟[208] 我国三大石窟群之一。位于洛阳市城南十三公里的伊水两岸东、西山上。南北长约一公里。石窟开创于北魏迁都洛阳前后,历经东西魏、北齐、隋、唐、北宋续有雕凿。两山现存窟龛两千一百多个,造像十万余躯,碑刻题记三千六百多品,佛塔十余座。其中北魏窟龛约占三分之一。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并称龙门北魏三大窟。孝文帝迁洛前后,已在西山古阳洞凿龛设像。宣武帝景明初开始大规模开凿,著名的宾阳三洞即凿于此时。宾阳三洞中,仅中洞完成,是北魏后期的代表性洞窟。正壁列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是典型的五尊像组合。左右壁各雕一佛、二菩萨。前壁有著名的帝后礼佛图,已被盗往国外。莲花洞以一佛二弟子三尊像、高浮雕莲花藻井和繁杂精细的佛龛装饰而驰名。三大窟以外,北魏末年陆续开凿的还有火烧洞、石窟寺、药方洞、魏字洞、唐字洞、赵客师洞、普泰洞等。东西魏、北齐大都在北魏窟壁上补刻小龛。龛形无大变化,龛饰趋于简化。总的说,龙门北朝造像日趋中国化、世俗化,它是在云冈造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并对其他石窟产生影响。

巩县石窟[209] 位于巩县东北7.5公里的洛水北岸大力山下。创建于北魏晚期,现存有普泰元年(531)造像题记。历经东西魏、北齐、隋唐都有增凿。现存大窟五个、龛三百二十八个、造像七千七百多尊,铭刻一百八十六品。五大窟均为平面方形,除第5窟外,都有中心塔柱,柱四面凿龛设像,窟顶凿平棊,刻伎乐飞天、莲花等浮雕。中心柱四面及窟内四壁雕刻千佛、释迦多宝对坐像、维摩文殊并坐像及三佛等题材。第1窟规模最大,窟门两侧壁有浮雕“礼佛图”,作三层四组。每层以僧尼为前导,后为供养人和侍从,冠盖相属,反映了北魏崇佛之盛。第5窟有唐龙朔二年镌刻的《后魏孝文帝故希玄寺之碑》。

响堂山石窟[210] 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鼓山,包括南响堂、北响堂及小响堂(水浴寺)三处。始凿于北齐文宣帝高洋时,现存南响堂7窟、北响堂八窟、小响堂两窟。总计造像四千余尊,并有北齐天统四年至武平三年所刻维摩诘经等重要石刻。响堂山北齐石窟平面多呈方形,平顶,分中心塔柱式和三壁开龛式两种。石窟在20世纪初遭到严重破坏,佛像头部大都被盗凿,不少雕刻精品散失在日本和欧美各国。

天龙山石窟[211] 在太原市西南四十公里的天龙山东西两峰南坡峻峭山腰间。依白砂岩开凿。现存东峰十二窟,西峰十三窟。始凿于北朝,隋唐时期又有开凿。经考古类型学研究,推定第2窟、第3窟开凿于东魏,第1、10、16三窟开凿于北齐;其他为隋唐时开凿。东魏窟为双窟,平面方形,覆斗顶,三壁三龛,四壁低坛。佛像面相清瘦。北齐窟为前后室,圆拱形龛,佛像面相浑圆,肉髻低平。

万佛堂石窟[212] 位于辽宁省义县县城西北九公里大凌河北岸。分东西两区,西区九窟,东区七窟。始凿于北魏。内容风格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较为接近。造像大多风化泐损。最重要的是两方北魏造窟题记。一方是太和二十三年(499)营州刺史元景为孝文帝祛病祈福“敬造石窟一区”的造窟题记,置西区第5窟;另一方是景明三年(502)“慰喻契丹使”韩贞等人“建造私窟”的题记,置东区第5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