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子①

责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①汤注:舒俨、宣俟、雍份、端佚、通佟,凡五人。舒、宣、雍、端、通,皆小名也。或“俟”作“俣”,“佟”作“俗”。

②汤本云:一作“十六”。

③汤本云:一作“放”。

④汤本云:一作“六”。

黄山谷曰:观靖节此诗,想见其人慈祥,戏谑可观也。俗人便谓渊明诸子皆不肖,而愁叹见于诗耳。又曰:杜子美诗:“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观其著诗篇,颇亦恨枯槁。达生岂是足,默识盖不早。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子美困顿于山川,盖为不知者诟病,以为拙于生事,又往往讥宗文、宗武失学,故聊解嘲耳,其诗名《遣兴》可知也。俗人便谓讥渊明,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也。

马大年曰:五柳《与子俨等疏》曰:“汝等虽不同生”,则知五子非一母。或云以五柳之清高,恐无庶出,但前后嫡母耳。仆以《责子》诗考之,正自不然。雍、端皆年十三,则其庶出可知也。醒轩云:安知雍、端非双生。澍按:颜《诔》“先生居无仆妾”,则醒轩说诚是。

何焯曰:老夫耄矣,子又凡劣,北山愚公竟何人哉?此《责子》所为作也。又曰:人不学,安知忠孝为何事?陶士行后人遂为原伯鲁之子,此公所以俯仰家国,而感叹于天运如此也。又曰:国亡主灭,何暇复恤子孙为门户计,故归之天运也。

张廷玉曰:杜子美《遣兴》诗云:“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独山谷云:“观渊明此诗,想见其人慈祥戏谑可观也。”余谓渊明襟怀旷达,高出尘壒之表,大抵诸郎皆中人之资,期望甚切,稍不满意,故遂作贬词耳。况雍、端甫十三,通子方九龄,过庭之训尚浅,可遽以不肖断之耶?如世俗所论,则古人必皆作誉儿癖而后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