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圣贤群辅录下

集圣贤群辅录下

太尉河南杜乔,字叔荣。太常敦煌张奂,字然明。侍中河内向诩,字甫兴。太傅汝南陈蕃,字仲举,太尉沛国施延,字君子。少府颍川李膺,字元礼。司隶沛国朱寓,字季陵。太仆颍川杜密,字周甫。大鸿胪颍川韩融,字元长。司空颍川荀爽,字慈明。司空清河房植,字伯武。聘士彭城姜肱,字伯淮。太尉下邳陈球,字伯真。司空山阳王畅,字叔茂。征士陈留申屠蟠,字子龙。卫尉山阳张俭,字元节。大司农北海郑玄,字康成。征士乐安冉璆,字孟玉。太尉汉中李固,字子坚。有道太原郭泰,字林宗。益州刺史南阳朱穆,字公叔。尚书会稽魏朗,字少英。聘士豫章徐稚,字孺子。度辽将军安定皇甫规,字威明。

右魏文帝初为丞相魏王所旌表二十四贤。后,明帝乃述撰其状。见文帝《令》及《甄表状》。

①《状》:乔治《易》、《尚书》、《礼记》、《春秋》,晚好《老子》。隐居不仕,年四十为郡功曹,立朝正色,有孔父之风。

②《状》:奂廉方亮直,学该群籍。前后七征十要,三为边将,财货珍宝,一无所取。矫王孙裸形,宋司马为石椁,幅巾时服,无棺而葬焉。澍案:李公焕本、汲古阁本作“前后七征十要”,何孟春本作“前后仕进十要银艾”。惠栋《后汉书补注》引《甄表状》作“七征十要”。此何据《后汉书》十要银艾改耳。孔平仲曰:“银即印,艾即绿绶。谓之十要者,一官一佩之也。”

③《状》:诩博览群籍,兼好黄老玄虚,泊然肆志,不慕时伦,积三十年。澍按:《后汉书·独行传》作“向栩”。

④《状》:蕃瑰伟秀出,雅亮无伦,学该坟典,忠壮謇谔。又曰“明允贞亮”。与大将军窦武志匡社稷,几事不密,为群邪所害。

⑤《状》:延清公洁白,进士许国,临难不顾,名著汉朝。惠栋曰:《东观记》:延以选举贪污策罢,《甄表状》似非实录,故《范书》无传。

⑥《状》:膺承三公之后,生高洁之门,少履清节,非法不言,英声宣于华夏,高名冠于缙绅。

⑦一名诩。右一人访其中正,无识知行状者,告本郡访问,耆老识寓云:“桓帝时遭难,无后。”

⑧《状》:密清高雅达,名播四海,历统五郡,恩爱化民。

⑨《状》:融聪识知机,发于岐嶷,时人名之曰穷神知化。兄弟同居,至于没齿。处卿相之位且二十年,本身守约,不陨厥问。

⑩《状》:爽年十二,随父在公府,群公卿校,咸丈人也。或遣进奏,或亲候从,儒林归服,究极篇籍。

⑪《状》:植少履清苦,孝友忠正,历位州郡,政成化行。既登三事,靖恭衮服,虽季文相鲁,晏婴在齐,清风高节,不是过也。

⑫《状》:肱禀履玄[1]知,立性纯固,事亲至孝,五十而慕。学综六艺,穷通究微,行隆华夏,名播四海。

⑬《状》:球清高忠直,孝灵中年,欲诛黄门常侍,以此遇害。

⑭《状》:畅雅性真实,以礼文身,居家在朝,节行异伦。

⑮《状》:蟠年九岁,丧父,号泣过于成人,未尝见齿。每至父母亡日,三日不食,在冢侧,致甘露白雉,以孝称,州郡表其门闾。不就征,年七十二终于家。

⑯《状》:俭体性忠实,闺门孝友,临官赏罚,清亮绝俗。

⑰《状》:玄含海岱之纯灵,体大雅之洪则,学无常师,讲求道奥,敷宣圣范,错综其数,作《五经注义》,穷理尽性也。

⑱《状》:璆体清纯之性,蹈高洁之行,前后十五辟,皆不就。除高唐令,色斯而举。时陈仲举、李元礼、陈仲弓皆叹其高风。澍按:《后汉书·陈蕃传》:周璆字孟玉。此作“冉”,误。

⑲《状》:固当顺、桓之际,号称名臣。大将军梁冀恶直丑正,害其道。桓帝即位,遂死于谗。

⑳《状》:泰器量宏深,孝友贞固,名布华夏,学冠群儒,州郡礼命,曾不旋轨。辟司徒,征有道,并不屈。

㉑《状》:穆中正严恪,有才数明见。初补丰令,政平民和,有虑子贱之风。上书陈损益,辞切情至。

㉒《状》:朗资纯美[2]高亮,干辅国朝;忠謇正直之节,播于京师。

㉓《状》:稚妙德高伟,清英超世。前后三征,未尝降志。抗名山栖,养志浩然,有夷齐之高,蘧伯玉卷舒之术。

㉔《状》:规少有岐嶷正直之节,对策指斥黄门。梁冀不能用,退隐山谷,敦乐诗书。

太常敦煌张奂,字然明。度辽将军安定皇甫规,字威明。太尉武威段颎,字纪明。

右凉州三明,并著威名于桓、灵之世,悉名士也。见《续汉书》。

①为度辽将军,幽、并清静,吏民歌之。征拜大司农,赐钱,除家一人为郎,辞不受,愿徙居华阴,故始为宏农人。

韦权,字孔衡。权弟瓒,字孔玉。瓒弟矩,字孔规。

右太尉掾韦子才之三子。皆修仁义,兄弟孝友。逢盗贼,一人病不能去,兄弟相慕,兵至俱死。时人称之,号“韦三义”。见《三辅决录》。

①汲古阁本作“保”。

荀俭,字伯慈。俭弟绲,字仲慈。绲弟靖,字叔慈。靖弟焘,字慈光。焘弟汪,字孟慈。汪弟爽,字慈明。爽弟肃,字敬慈。肃弟旉,字幼慈。

右朗陵令颍川荀季和之八子,并有德业,时人号之“八龙”,居西豪里。勃海宛康,知名士也,时为颍阴令,美之曰“高阳氏才子八人”。遂改所居为高阳里。见张璠《汉纪》及《荀氏谱》。

①汉侍中悦之父。

②济南相。汉光禄大夫或之父,年六十六。

③或问汝南许劭:“靖、爽孰贤?”邵曰:“二人皆玉也,慈明外朗,叔慈内润。”靖隐身修学,动必以礼,太尉辟,不就。年五十五。

④举孝廉,年七十。汲古阁本焘作“寿”。

⑤昆阳令,年六十。

⑥公车征为平原相,迁光禄勋、司空。出自岩薮,九十三日遂登台司。年六十三。

⑦守舞阳令,年五十。

⑧司空掾,年七十。澍按:《后汉书》章怀注:旉,本作“敷”。

⑨澍按:《后汉书·荀淑传》作“苑康”。宛、苑通,作“范”则非也。

公沙绍,字子起。绍弟孚,字允慈。孚弟恪,字允让。恪弟逵,字义则。逵弟樊,字义起。

右北海公沙穆之五子,并有令名,京师号曰“公沙五龙,天下无双”。穆亦奇士也。见魏明帝《甄表状》及《后汉书》。

①《北海耆旧传》称:孚与荀爽共约,出不得事贵势。而爽当董卓时,脱巾未百日,位至司空。后相见,以爽违约,割席而坐。

②惠栋《后汉书补注》:袁山松书曰:“公沙六龙,天下无双。”《范书·公沙穆传》亦云“六子皆知名”,与此异。

胶东令卢氾昭,字兴先。乐城令刚戴祁,字子陵。颍阴令刚徐晏,字孟平。泾令卢夏隐,字叔世。州别驾蛇丘刘彬,字文曜。

右济北五龙,少并有异才,皆称神童。当桓、灵之世,时人号为“五龙”。见《济北英贤传》。

①各本作“戴祈”,何校宣和本作“戴祁”。

②一云世州。

孝廉杜陵金敞,字元休。上计掾长陵第五巡,字文休。上计掾杜陵韦端,字甫休。

右同郡齐名,时人号之“京兆三休”。并以光和元年察举。见《三辅决录》。

①位至兖州刺史。

②兴先之子。兴先名种,司空伯鱼之孙,名士也。不详巡位所至,时辟太尉掾。

③位至凉州牧、太尉。澍按:章怀《后汉书·荀或传》注:“端从凉州牧征为太仆。”此作“太尉”,疑误。

晋宣帝河南司马懿,字仲达。魏司空颍川陈群,字长文。中领军谯朱铄,字彦才。侍中济阴吴质,字季重。

右魏文帝四友。见《晋纪》。

魏步兵校尉陈留阮籍,字嗣宗。中散大夫谯嵇康,字叔夜。晋司徒河内山涛,字巨源。建威参军沛刘伶,字伯伦。始平太守陈留阮咸,字仲容。散骑常侍河内向秀,字子期。司徒琅邪王戎,字濬仲。

右魏嘉平中,并居河内山阳,共为竹林之游,世号“竹林七贤”。见《晋书》、《魏书》袁宏、戴逵为传,孙统又为赞。

①籍兄子。

②各本作濬冲。何校宣和本作“濬仲”。澍按:诸书皆作“濬冲”,惟《嵇康别传》作“濬仲”,与此合。

吴范相风。刘惇占气。赵达算。皇象书。严子卿棋。宋寿占梦。曹不兴画。孤城郑姥相。

右吴八绝。见张勃《吴录》。

①吴人。

②河内人。

③河内人。

④广陵人。

⑤名昭,武卫尉畯从子。澍按:《三国志》注作“严武”。

⑥十不失一。

⑦为孙权画屏风,误落笔,点素因以为蝇。后张御坐,权以为真蝇,手弹不去,方知其非也。

⑧见王粲于童贱,谓仕必至师傅。后为太子太傅。

陈留董昶,字仲道。琅邪王澄,字平子。陈留阮瞻,字千里。颍川庾敳,字子嵩。陈留谢鲲,字幼舆。太山胡母辅之,字彦国。沙门于法龙。乐安光逸,字孟祖。

右晋中朝八达。近世闻之故老。

①澍按:《晋书·隐逸传》作“董养”。

②一云阮八百,即瞻弟孚,字遥集。朗率多通,故大将军王敦云:“方瞻有减,故云八百。”

③何注:晋《光逸传》:“逸渡江依胡母辅之,初至,属辅之与谢鲲、阮放、毕卓、羊曼、桓彝、阮孚散发裸袒,闭室酣饮已数日。逸将排户入,守者不听。逸便于户外脱衣露头,于狗窦中窥之而大叫。辅之惊曰:‘他人决不能尔,必我孟祖也。’呼入与饮,不舍昼夜,时人谓八达。”据此,则八达无董昶、王澄、庾敳、僧法龙及阮瞻,而瞻弟孚与焉。故并记之。

裴徽,字文秀。裴楷,字叔则。裴绰,字季舒。裴瓒,字国宝。裴邈,字景初。裴遐,字叔道。裴康,字仲豫。裴頠,字逸民。王祥,字休征。王戎,字濬仲。王澄,字平子。王导,字茂宏。王绥,字万子。王衍,字夷甫。王敦,字处仲。王玄,字眉子。

右河东八裴,琅邪八王闻之于故老。

①魏冀州刺史。澍按:裴松之《魏志·裴潜传》注:“潜少弟徽,字文季。”此作“秀”,疑误。

②徽第三子,晋光禄大夫。

③楷弟,长水校尉。

④楷子,中书郎。

⑤楷孙,钦子,太傅左司马。澍按:景初,裴《志》作“景声”。

⑥瓒子,太傅主簿。澍按:裴松之《三国志注》及《晋书》皆以遐为裴绰子,此作“瓒子”,疑误。

⑦徽第二子,太子左率。

⑧楷孙,季子。晋尚书仆射。澍按:裴《注》:頠乃潜孙,秀子,楷其从父行。此云楷孙,当是“潜”之误字。又误“秀”为“季”也。

⑨晋太保。

⑩父浑,凉州刺史,祥族子,司徒。

⑪衍弟,裴绰女婿,荆州刺史。

⑫览孙,裁子,敦从弟,丞相。

⑬戎子,早亡,裴康女婿。

⑭父乂,平北将军,戎从弟,太尉。

⑮览孙,基第二子,大将军。

⑯衍子,陈留内史。

⑰何注:《世说》裴、王二族,盛于魏晋之世。八裴方八王:裴徽方王祥,裴楷方王衍,裴康方王绥,裴绰方王澄,裴瓒方王敦,裴遐方王导,裴頠方王戎,裴邈方王玄。裴康兄黎,弟楷、绰,并有盛名,又谓四裴。

魏司空王昶,字文舒。昶子汝南太守湛,字处冲。湛子东海内史承,字安期。承子骠骑将军述,字怀祖。述子安北将军坦之,字文度。

①何注:太守当作“内史”。澍按:裴松之《魏志·王昶传》注亦作“太守”。

②何注:内史当作“太守”。澍按:沈约《宋书·州郡志》有太守,有内史。东海称太守,不称内史。《晋书·百官志》:“诸王国以内史掌太守之任。”《宋志》亦云:“汉初,王国置太傅掌辅导,内史主治民,丞相统众官。成帝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省内史。东汉亦置相一人,主治民。晋武帝改太守为内史,省相,是治王国者称内史。他郡称太守,其职一也。”时东海王越国东海,故承称东海内史,不称太守也。

③何注:述历尚书令,此骠骑将军赠官也。

④何注:坦之官中书令。此安北将军亦赠官。

魏尚书仆射杜畿,字伯侯。畿子幽州刺史恕,字务伯。恕子镇南将军预,字元凯。预子散骑常侍锡,字世嘏。锡子光禄大夫乂,字宏治。

①何注:《晋书·预传》:锡终尚书左丞,从前未尝官常侍。

②何注:《晋书·外戚传》:“乂字宏理,袭爵,辟公府掾,为丹阳丞,早卒。”金紫光禄大夫,其追赠官也。

右太原王,京兆杜,各称五世盛德。闻之于故老。凡书籍所载及故老所传,善恶闻于世者,盖尽于此矣。汉称田叔、孟舒等十人及田横两客、鲁二儒,史并失其名。夫操行之难,而姓名翳然,所以抚卷长叹,不能已已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