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歌诗①

挽歌诗

①诸本作“拟挽歌辞”。《文选》作“挽歌诗”,无“拟”字,今从之。李本有“三首”字。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①一作“作”。

②汤本云:一作“魄”。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殽案盈我前,亲朋哭我傍。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良未央。

①汤本云:一作“旦”。

②汤本云:一作“复”。

③汤本云:一本有“荒草无人眠,极视正茫茫”二句。“极”,又作“直”。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①汤本云:一作“来”。

②绿君亭本云:一作“鸟为动哀鸣,林为结风飚”。

李公焕引祁宽曰:昔人自作祭文挽诗者多矣,或寓意骋辞,成于暇日。宽考次靖节诗文,乃绝笔于祭挽三篇,盖出于属纩之际者,辞情俱达,尤为精丽,其于昼夜之道,了然如此。古之圣贤,唯孔子、曾子能之,见于曳杖之歌,易箦之言。嗟哉!斯人没七百年,未闻有称赞及此者。因表而出之,附于卷末。又引赵泉山曰:“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与《自祭文》“律中无射”之月相符,知挽辞乃将逝之夕作,是以梁昭明采此辞入《选》,止题曰《陶渊明挽歌》,而编次本集者不悟,乃题云《拟挽歌辞》。曾端伯曰:秦少游将亡,效渊明自作哀挽。王平甫亦云:“九月清霜送陶令。”此则挽辞决非拟作,从可知已。又曰:晋桓伊善挽歌,庾晞亦喜为挽歌,每自摇大铃为唱,使左右齐和。袁山松遇出游,则好令左右作挽歌。类皆一时名流达士习尚如此,非如今之人,例以为悼亡之语,而恶言之也。公焕曰:按苏、刘皆不和,岂畏死耶?

王世贞曰:陶徵士自祭预挽,超脱人累,默契禅宗,得蕴空解,证无生忍者,云“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非牵障语,第乘谑去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