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并序①

桃花源记并序

①李注:《桃源经》曰:“桃源山在县南一十里,西北乃沅水曲流,而南有障山,东带钞锣溪,周回三十有二里,所谓桃花源也。”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①李注:渔人姓黄,名道真。

②一作“华”,非。

③汤本云:一作“于”。

④李注:太守刘歆。澍按:见先生《搜神后记》。

⑤何注:刘驎之,字子骥。《晋书》有传。

⑥焦本云:一作“亲”,非。

⑦汤本云:一本有“游焉”二字。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

①汤本云:一作“良”。

②李注:唐子西曰:“唐人有诗云:‘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及观渊明诗云:‘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便觉唐人费力。如《桃源记》言:‘尚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可见造语之简妙。盖晋人工造语,而元亮其尤也。”

③李注:《桃花源记》言太元中事,诗云“奇踪隐五百”,韩退之《桃源图》诗又以为六百年。洪庆善曰:“自始皇三十三年筑长城,明年燔诗书,又明年坑儒生,三十七年胡亥立,三年而灭于汉。二汉四百二十五年而为魏。魏四十五年而为晋。至孝武宁康三年,通五百八十八年。明年改元太元,至太元十二年,乃及六百年。”赵泉山曰:“靖节、退之虽各举其岁盈数,要之六百载为近实。而桃花源事当在孝武帝太元十二年丁亥前数年间。”任安贫《武陵记》直据“奇踪隐五百”之语,辄改为太康中。彼不知靖节所记刘子骥者,正太元时人。

康骈曰:渊明所记桃花源,今鼎州桃花观即是其处。自晋宋来,由此上升者六人,山十里间无杂禽,惟二鸟往来观中,未尝有增损。每有贵客来,鸟辄先鸣庭间,人率以为占。渊明言刘子骥闻之,欲往不果。子骥见《晋书·隐逸传》,即刘驎之,子骥其字也,南阳人,好游山泽,志存遁逸。

赵与时曰:靖节所记桃花源,人谓桃花观即是其处,不知公盖寓言也。

东坡曰: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醯,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盖此比也。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壤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曰:东坡此论,盖辨证唐人以桃源为神仙,如王摩诘、刘梦得、韩退之诸《桃源行》是也。惟王介甫《桃源行》,与东坡之论暗合。

洪迈《容斋随笔》曰:渊明作《桃花源记》云云,自是之后,诗人多赋《桃源行》,不过称赞仙家之乐。唯韩公云:“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世俗那知伪与真,至今传者武陵人。”亦不及渊明所以作记之意。按《宋书》本传云:“潜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代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故五臣注《文选》用其说。又继之云:“意者耻事二姓,故以异之。”此说虽经前辈所诋,然窃意桃源之事,以避秦为言,至云“无论魏晋”,乃寓意于刘裕,托之秦借以为喻耳。近时胡宏仁仲诗云:“靖节先生绝世人,奈何考伪不考真。先生高步窘末代,雅志不肯为秦民。故作斯文写幽意,要似寰海离风尘。”其说得之矣。

吴师道《诗话》曰:愚早岁尝题《桃源图》云:古今所传避秦,如茹芝之老,采药之女,入海之童,往往不少。桃源事未必无,特所记渔父迷不复得路者,有似异境幻界,神仙家之云,此韩公所以有是言。愚观翁慨然叔季,寤寐羲皇,异时所赋,“路若经商山,为我少踌躇。多谢绮与甪,精爽今何如”,其于桃源固所乐闻,故今诗云:“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于此可以知其心,而事之有无奚足论哉。颇与前辈之意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