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车联网

二、车联网

汽车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交通安全、环境污染、运输效率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合理分配资源,车联网应运而生。2010年10月28日,在第一届中国国际物联网(传感网)大会上,汽车移动物联网(车联网)项目被列为国家重大专项第三专项中的重要项目。车联网是由汽车位置、速度和路线等信息构成的巨大交互网络,是智能交通引申后的发展方向,是物联网在汽车领域的一个细分应用,也是未来集信息通信、环保、节能、安全等于一体的融合性技术。

(一)车联网概念

物联网技术是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所有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延伸和扩展。

车联网则利用先进的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技术、控制技术、智能技术,对道路和交通进行全面感知,实现多个系统间大范围、大容量数据的交互,是物联网最典型的代表。它对每一辆汽车都进行交通全程控制,对每一条道路都进行交通全时空控制,提供以交通效率和交通安全为主的网络与应用。

车联网技术通过装载在车辆上的电子标签以及道路两旁的无线射频等识别技术,实现在信息网络平台上对所有汽车的属性信息和静、动态信息进行提取和有效利用,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对所有汽车的运行状态进行有效的监管并提供综合服务。车载终端将随车传感器传来的各种汽车信号(如速度、位置等)发送出去,通过移动基站、无线通信网关、互联网等传送到服务器上,并在上面实现了汽车各种信息的存储和调用功能,用户只需要通过手机就可实时查询汽车的各种状况。

(二)车联网关键技术

车联网关键技术是一套综合的、复杂的、学科间相互交叉的体系,主要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大部分。

1.感知层技术

感知层是车联网的基础,是联系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的重要纽带,是车联网信息采集的关键部分。它位于车联网三层结构中的底层,其功能为“感知”,即通过传感网络获取环境信息。感知层由大量的具有感知、通信、识别(或执行)能力的智能设备组成,其主要技术有射频识别技术和传感技术。

1)射频识别技术

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可于各种恶劣环境中进行。RFID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操作快捷方便。从全球的范围来看,美国占据了RFID的领先地位,欧洲和日本次之。

作为一种新兴的自动识别技术,RFID具有远距离识别、可存储较多信息、读取速度快、可应用范围广等优点。另外,与GPS等相比,RFID具有安装方便、适应性强、成本低、车辆无须改造等优势。因此,RFID在车联网的感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采用RFID的车联网主要应用在以下系统中。

(1)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

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ETC)是一种用于公路、大桥和隧道的自动收费系统。它采用RFID技术,通过路侧天线与车载电子标签之间的专用短程通信技术,在不需要驾驶员停车和其他收费人员采取任何操作的情况下,自动完成收费处理全过程。

(2)海关码头电子车牌系统。

数量巨大的货物在港口码头及海关装卸、进出港、通关,大部分是以车辆为运输工具。因此,港口码头及海关往来汽车众多,且分别属于海关、船公司、船代公司、货代公司、港务局、集装箱场站等不同行业的不同单位,如果不统一调度管理,则会给通关及货物的流转带来很大的麻烦。采用RFID的电子车牌管理系统则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3)城市交通调度系统。

车辆调度管理系统是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部分,也是车联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采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收集道路交通的动态、静态信息,进行实时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安排车辆的行驶路线、出行时间,从而充分利用有限的交通资源提高车辆的使用效率,还可以了解车辆运行情况,加强车辆管理。

2)传感技术

传感技术是车联网感知层中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和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一起被称为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传感技术是衡量国家信息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传感器是传感技术的载体。随着人们对汽车安全性能、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帮助客户提升汽车产品的竞争力,各个传感器厂商在技术发展上特别用心,除了继续走智能化、集成化以及小型化路线以外,传感器其他创新应用也不断涌现。传感器在车联网领域中的应用如下。

(1)SP35胎压传感器:英飞凌推出的SP35胎压传感器是第一款将轮胎压力监测系统(TPMS)模块所有功能融入单一封装的器件,这个高度集成的器件安装在印制电路板(PCB)上,与电池和天线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的轮胎压力监测系统模块,使汽车行业供应商可以经济有效地满足美国安全法规的要求。

(2)MEMS传感器:MEMS技术是面向汽车安全应用的传感器技术的一个亮点。专家最新提出一个汽车“黑匣子”的概念,该“黑匣子”用以监控汽车的速度、安全带的使用状况以及由汽车急转弯、紧急制动、行驶不稳定、异常减速和不安全倒车等造成的超重力行驶,为驾驶者提供指导和预警帮助。采用MEMS技术可以减小器件尺寸和成本,因此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3)ViSe智能图像传感器:在高端的汽车中,人们常常会使用智能图像传感器来辅助驾驶。由于该传感器价格昂贵,一直未能普及。瑞士CSEM公司宣称其可利用ViSe智能图像传感器设计的实时视觉系统把汽车视觉系统的成本从数千美元降低到数百美元。

(4)超声波传感器:针对倒车应用的传感器,也是目前的热门产品之一。Murata推出了一系列超声波传感器产品,具有体积小、防水、窄范围检测、响铃时间短等特点,并采用了110°×50°的不对称光栅,可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5)危险驾驶警告:由于驾驶员疲劳驾驶、酒后驾驶等情况容易引起交通事故,因此可利用传感器实时检查驾驶员的异常状况并加以防止。例如,判断驾驶员是否睡着了时,通常利用传感器检测驾驶员的眼球运动、体温、脑电波、皮肤电位、心跳等;若要判断驾驶员是否饮过酒,可通过车内的酒精传感器检测。

2.网络层技术

网络层位于车联网三层结构中的第二层,其功能为“传送”,即通过通信网络进行信息传输,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安全可靠地传输到应用层,应用层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进行信息处理。

车联网需要通过通信将车辆纳入一个巨型网络,这就需要引入通信网的概念了。通信网中的用户设备可表示为不同的端点,端点与端点之间可形成节点,这种端点到节点再到端点的传输需要用到网络交换设备,从而形成“通信系统”,再将许多的“通信系统”通过“交换系统”按一定拓扑结构组合在一起。因此通信网可定义为由一定数量的端点和节点的传输链路相互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以实现多个规定点间信息传输的通信体系。

3.应用层技术

车联网应用层是车联网的最上层,是与用户直接相关的层面,例如智能交通、紧急救援、娱乐设施的应用等,因此应用层涉及更大的数据量和信息处理能力。目前全球汽车保有量已接近13亿辆,车联网逐渐深入各个国家,汽车产生需要计算的数据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在车联网中,云计算能力将越来越受到关注。

1)云计算

IBM认为,云计算是一种新兴的IT服务交付方式,应用、数据和计算资源能够通过网络作为标准服务在灵活的价格下快速地提供给用户。

云计算具有以下特点。

(1)规模巨大:提供或应用云计算的企业或机构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平台服务器,如Google、IBM等需要几百万台服务器,这些服务器可提供庞大的计算能力。

(2)高可靠性:云计算中心在软硬件方面都采取了诸多方式保证其可靠性,如软件多副本容错、能源保证、制冷处理和网络连接等。

(3)强通用性:云计算很少为特定的应用和服务存在,因此,云计算需要保证不同应用类型的服务共同运行。

(4)按需服务:云是一个庞大的资源库,用户可以自行选择其中的资源。

(5)价格低廉:云服务本身就有低价分享资源的优势。

(6)自适应能力强:云计算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信息系统,无论是对硬件、软件的管理,还是它们自身的运行,都不可能允许有过多人为干预,因此其具备极强的自适应能力。

正是由于具有以上这些特点,云计算才能更好地为用户提供便捷服务,才被业界人员所接受。从服务形式来看,云计算可分为三类:SaaS(软件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和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

2)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是指超过传统数据库系统处理能力的数据,传统的数据库无法承受其数据规模和数据传输要求。如果云计算相当于一个巨大的容器,则大数据就是容器中的液体。数据中隐藏着有价值的模式和信息,例如Facebook(脸书)结合大量用户信息,制定出高度个性化的用户体验,并创造出一种新的广告模式。大数据技术可分为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数据存储、大数据分析和结果展示五部分。

(三)车载辅助设备系统

车载辅助设备总体可划分为两类:一是必备的车载电子系统,其主要包括发动机控制系统、仪表盘电子显示系统、门锁控制系统、车灯控制系统、车窗玻璃电子控制系统、雨刷电子控制系统等;二是车载辅助设备系统,其集娱乐、安全、舒适于一体,主要包括导航系统,收音机、CD播放系统,行车记录仪系统,胎压监测系统,倒车影像系统,GPRS通信系统等。这些系统可全面提升驾驶员的驾驶体验,保证驾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车载辅助设备将在车联网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旦车载辅助设备接入网络,只需一部手机或者一台平板电脑就可以监控车辆的所有设备,并将数据源源不断地传送到服务器。这些设备提供的数据可以直接反映出车辆状况和驾驶员状态,提前预警和规范驾驶,保证车辆和驾乘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1.车载辅助设备

1)行车记录仪

行车记录仪是记录车辆行驶途中的影像及声音等相关信息的仪器,主要目的是备后期辅助调查之用。道路上车辆和行人越来越多,事故不可避免会发生,事故发生后责任由谁承担,这时行车记录仪在还原事故现场、提供证据方面便发挥了极大作用。

行车记录仪是外部车载设备,只需要连接车辆的车载电源便可开始工作,某些型号的行车记录仪可联网,手机登录车载Wi-Fi便可远程查看实时路况。

2)胎压监测设备

胎压监测系统(TPMS)即汽车轮胎压力监测系统。据交通部统计,每年的交通事故中,因轮胎气压问题造成车辆失控而发生的事故占有较高比例。因此,轮胎气压实时监测系统在预防交通事故、保障车上人员和财产安全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胎压监测设备目前有三类:间接式胎压监测、直接式胎压监测和混合式胎压监测。

(1)间接式胎压监测:间接式胎压监测是指非直接测量汽车轮胎压力,它是利用对比轮胎的转速来检测车胎压力的。相对于直接式胎压监测,间接式胎压监测结构简单、成本低、耐用能力强。间接式胎压监测的监测原理是当某个轮胎的气压降低时,车辆的质量会使该轮的滚动半径变小,从而导致其转速比其他车轮快,这样就可以通过比较轮胎之间的转速差,达到监测胎压的目的。间接式胎压监测虽然容易实现,但也存在一定局限,一般间接式胎压监测不提醒哪一只轮胎出现问题,而且在两个车胎或多个车胎同时出现漏气的情况下,胎压监测就失效了。

(2)直接式胎压监测:直接式胎压监测是在每一个轮胎里都安有压力传感器,可直接测量轮胎的气压,然后再通过无线发射器将压力信息传送到中央接收器,车载显示屏便可显示气压数据。当轮胎漏气或气压太低时,系统会自动报警。其优点是每一个轮胎都安装传感器,若某个轮胎的胎压低于范围值,驾驶员便会得到警示;测量信号比较精确,若车胎漏气,驾驶员从行车计算机显示屏上便可了解任何轮胎的胎压情况。其缺点是成本过高。

(3)混合式胎压监测:混合式胎压监测是一种兼顾了胎压监测成本和检测精度的设备。在方向相对的两个轮胎上安装胎压传感器和一个射频收发器,增加了测量的精确度,但仍不能像直接式胎压监测设备检测得那样精确。

3)倒车雷达与倒车影像

倒车雷达又称泊车辅助系统,是汽车泊车安全辅助装置,能以声音或者更为直观的方式告知驾驶员车后情况,扫除了视野死角和视线模糊的缺陷,提高了安全性。倒车雷达由传感器和控制器组成,市场上的倒车雷达大多采用超声波测距原理。倒车雷达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它安装在汽车后保险杠上,辐射面积有限,当障碍物位置较低或为向下凹陷的坑时,就很难被发现。倒车影像刚好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倒车影像采用红外线广角摄像,显示屏即使在晚上,也可以清晰地显示车后的障碍物。倒车时,倒车系统会自动接通车尾的高清摄像头,车后状况会清晰地显示在液晶显示屏上,驾驶员便可准确把握后方路况。无论对于新手还是老手,倒车影像都是很好的辅助工具。

4)自适应巡航

自适应巡航也可称为主动巡航,类似于传统的定速巡航控制。该系统包括雷达传感器、数字信号处理器和控制模块。在自适应巡航系统中,系统利用低功率雷达或红外线光束得到前车的确切位置,如果发现前车减速或监测到新目标,系统就会发送执行信号给发动机或制动系统来降低车速,从而使车辆和前车保持一个安全的行驶距离。当前方道路障碍清除后又会加速恢复到设定的车速,雷达系统会自动监测下一个目标。主动巡航控制系统代替驾驶员控制车速,避免了频繁取消和设定巡航控制。自适应巡航系统适合于多种路况,为驾驶者提供了一种更轻松的驾驶方式。

5)车载导航系统

在装有导航设备的车辆上,驾驶员只要输入起点和终点,导航系统就会自动规划出合适的路线,开启全程语音导航,引导驾驶员到达目的地。

随着科技的发展,车辆的导航定位发展越来越迅猛,其核心技术也在发生着变化。目前的车载导航系统主要由数字地图数据库、定位模块、地图匹配模块、路径选择模块、路径诱导模块、人机接口模块和无线通信模块七部分组成。

2.“百家争鸣”的智能车载系统

车载系统的先进舒适与否,已逐渐成为车主购车的重点参考项目之一。汽车研发商和制造商也都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他们纷纷开始向车载系统方向加大投资成本和研发力度,力争在潜力巨大的市场中占一席之地。

1)底特律三巨头

近些年来,车载系统已经成为车企吸引客户的重要砝码,全球已有很多汽车配备了携带GPS和蜂窝无线通信技术的车载系统。目前的车载系统都是在内置芯片的基础上不断扩展业务,驾驶员可以通过车载移动设备直接与后台服务器联系或与自己手中的移动设备无缝对接。

(1)通用汽车公司。

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先驱。通用的On Star(安吉星)系统是最早的车载系统,它兴起于1996年,是车载系统领域的鼻祖。

(2)福特汽车公司。

车载系统的创新者。它的SYNC系统比安吉星晚11年,但因其创新性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眼光。继SYNC之后,福特又推出了MyFort Touch系统,用触摸屏和功能菜单取代了传统的按钮,因其操作过于复杂,并没有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3)克莱斯勒。

杀入车载系统领域中的一匹黑马。在通用和福特之后,它凭借Uconnect系统进入车载系统市场,很快因良好的市场表现和高用户认可度而占据了部分市场。

2)繁荣的智能车载系统市场

(1)特斯拉车载系统。

特斯拉是当下较受关注的高端汽车品牌之一。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不仅在于它有美观大方的车型、纯电动的动力系统,还在于它的新车型Model S中配备了一块17in[1]的触摸屏,其车载、中控系统全部集成在触摸屏中,清晰可观。另外,特斯拉还开发了一款App,通过手机可以轻松开关车门、查看汽车电量和车内温度等。

(2)大众车载手势系统。

大众全新的车载系统可以与乘客的苹果或者安卓手机进行互联。该系统还增加了手势识别功能,通过车载摄像头识别手势,让驾驶员不需要进行按键或触摸操作即可操控车载系统。除了与手机互联外,大众也研发了特定的App,可对车辆远程进行解锁和上锁。

(3)宝马iDrive车载系统。

登陆中国市场的宝马i3、i8车载系统让人眼前一亮。宝马旗下的iDrive本身就是车载系统中的佼佼者,再搭配上Connected Drive驾驶员辅助系统,给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智能体验。新的iDrive不仅集成了娱乐功能,还将各类功能进行重新布局,使驾驶员在需要的时候能够轻松找到对应的,能够在车速不超过每小时60km/h的情况下探索到行人或障碍物,从而提示并协助驾驶员降速前行。

(4)上汽集团inkaNet系统。

2008年,上汽集团启动了inkaNet项目,它是基于Android平台打造的智能网络行车系统,是汽车、通信和计算机融合的系统。这套系统集成了导航、远程呼叫、娱乐游戏下载等功能。2011年,基于inkaNet的iVoka语音云驾驶系统正式上线,驾驶员可以通过语音控制一系列工作,如导航、拨打电话、发送短信等,并且系统还可以与用户进行简单的闲聊。

(5)广汽集团T-box系统。

广汽集团历时两年打造了一款车载系统——T-box,并将它和一体机搭载在传祺GA3上。广汽的车载T-box和一体机已经实现了手机与车辆的准无缝对接。当用户通过手机App发送控制命令后,服务中心会发送控制命令到车载T-box,T-box通过CAN总线发送控制报文并实现对车辆的控制,最后将控制结果反馈到App上。该App包含远程帮助用户开启车门、打开空调和调整座椅等功能。

(6)比亚迪DiLink智能网联系统。

DiLink智能网联系统包括远程控制、车况服务、位置服务、数据服务、救援服务和客户秘书。其将车、手机和内容生态全面打通,把车主的用车生活方式带到了新高度。正所谓“一机在手,轻松掌握”。

(四)车联网的应用

1.专车中的车联网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出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2013年,滴滴和快的两家网络约车公司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其背后的集团分别是腾讯和阿里两家电商巨头。伴随着两大巨头的巨大投资,两家网络约车公司开始了一场争夺市场和消费者的烧钱大战。两家公司分别拿出数10亿元,邀请全国人民通过网络叫车的形式免费乘坐出租车。随着滴滴和快的两家公司合并,Uber进入中国市场,专车(私家车)服务慢慢步入人们的生活,由于其舒适度高、价格便宜、服务周到的乘车体验,很快被广大民众所接受。

1)定位服务

在呼叫专车服务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用手机确定出发地点和目的地,然后呼叫专车,这就用到了手机定位服务。乘客下载约车软件后,进入叫车界面叫车时,其位置会通过GPRS/3G/4G等网络传送到控制中心,控制中心根据卫星定位到的乘客信息在地图上生成位置点坐标。确定乘客坐标后,控制中心将在乘客附近寻找最近的司机端,并将乘客位置信息和电话发送到司机端的软件中,司机就可以根据乘客位置找到乘客。在整个叫车过程中主要依据的是定位服务技术。定位服务技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卫星的定位;另一种是基于移动运营网“GPRS/3G/4G网络”的基站定位。

卫星定位是以卫星为基础的导航定位系统,具有天体导航覆盖全球的优点,因此一直备受关注。目前世界上正在使用或即将使用的定位系统有GPS、GLONASS、北斗定位系统以及伽利略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基站定位也称为蜂窝定位,是一种无线电定位方式,现有的无线电定位系统大部分采用的是相同或相似的定位方法和技术。

2)政府对专车的政策

2015年10月,上海颁发了首张专车营运资格证;同时,针对专车市场和出租车市场的混乱局面,交通部出台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

对符合规定条件的驾驶员,可以由驾驶员提出申请,经考核合格,由所在地区的市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为预约出租汽车发放类似《通路运输人员从业资格证》的运营证。

专家认为,专车新政试运行办法的征求意见稿在专车和共享经济问题上迈出了一大步,对于推动“互联网+”、新业态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城市建设中的车联网

1)重庆基于RFID的城市智能交通管理试点项目

重庆市正在建设全球最大规模的车辆“电子牌”信息系统,即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的“重庆基于RFID的城市智能交通管理试点项目”,简称“重庆交通信息卡”项目。该项目取得了《重庆市道路交通安全条例》(2009修正)的支持,成功应用到“重庆交通信息卡”系统中,引入具有远程动态识别功能的射频识别技术,最终实现由电子化行驶证、驾照和牌照构成的“重庆交通信息卡”体系。该项目以机动车动态标识信息为基本单元,面向包括交通控制、公共安全、大众出行服务、高速公路收费站快速通行、物流,以及单位、住宅小区和停车场出入管理等在内的城市公共信息物联网络服务系统。

2)G-BOS智慧运营系统

G-BOS智慧运营系统是苏州金龙创新探索“车联网”应用技术并首倡研发的。该系统以智能化、电子化和信息化的手段,帮助客车运营商进行运营管理,实现运营收益最大化。G-BOS智慧运营系统不是一个简单的客车附加配置,而是系统、全面的运营管理解决方案。在其英文名称G-BOS中,G代表3G(GPS、GIS、GPRS),是多种信息技术在客车上的集成应用;BOS是客车运营系统(Bus Operation System)的英文首字母缩写。

3.共同繁荣的车联网

1)重卡行业的车联网

苏州金龙已经与杭州鸿泉数字设备有限公司合作,在车辆出厂前安装车载终端设备,采集车辆运行状况数据。当用户数量大幅增加时,数据传输、过滤、存储及显示将备受考验。GBOS终端显示器包括GIS地理、车辆身份、行车记录、视频娱乐等信息。自G-BOS系统在客车行业得到成功运用后,鸿泉数字设备又将客车行业的管理经验复制到工程机械车辆、卡车等货运车辆行业。2011年12月,杭州鸿泉数字设备有限公司与陕汽联合研发了天行健车联网服务系统,成为重卡行业率先使用车联网技术的公司。国家交通部道路运输司副司长徐亚华明确指出:“天行健车联网服务系统”是陕汽紧跟车联网技术发展,以及国家关于建设道路交管平台要求的创新性产品。它将会对重卡行业服务和公路交通安全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2)校园中的车联网

2002年,同济大学“985”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宽带无线通信与多媒体研究室开始专注研究车联网专用短距离无线通信、宽带无线通信理论、视频图像处理及其在汽车和智能交通中的应用。

长安汽车与清华大学合作推动“智能交通与主动安全”项目,赠予清华大学10辆长安悦翔汽车,用于汽车安全技术研究。长安汽车将“产学研”相结合的理念带入实际生产中,树立了行业新典范。2009年,长安汽车对国内外智能交通和主动安全技术的发展现状、产业化前景等进行调研和论证,制定了重点发展基于智能交通的汽车主动安全技术的战略规划,并于2010年与清华大学共同研发了具有车道偏离报警、自适应巡航、前撞预警功能的车辆,该车基于机器视觉的车道偏离和前方障碍物预警系统。在2013年的上海国际车展上,长安汽车展示了这项主动安全技术。

未来车联网将主要通过无线通信技术、GPS技术及传感技术的相互配合来实现。无线通信技术和传感技术之间会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当汽车处在转角等传感器的盲区时,无线通信技术就会发挥作用;而当无线通信的信号丢失时,传感器又可以派上用场。

3)三大运营商深入车联网行业

(1)中国电信。

2012年,中国电信便在上海建立上海车联网基地,用于开展车联网技术研究和应用创新,目前中国电信已经与北汽、吉利、中智行等车企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广泛开展合作,就5G车联网应用领域进行平台、云网、智能网联车合作,面向5G商用网络应用场景下的智能车联网应用场景提供技术服务、市场对接、企业运营辅导等,旨在打造全国领先的5G智能车联网创新应用。

(2)中国联通。

2015年,中国联通专门成立了车联网子公司——联通智网科技有限公司,并与上汽、一汽、宝马、奥迪、沃尔沃、特斯拉等36家国内外整车厂商实施了汽车信息化项目。在2021年3月的5G智慧交通高峰论坛上,中国联通携手联想集团发布“5G+MEC车联网解决方案”,提出了“5G+V2X人车路网云”五维协同系统方案,并在常州与联想集团合作共同完成了全国首个基于“5G SA+MEC+V2X”的车路协同示范项目。

(3)中国移动。

2017年,中国移动便联合公安部交科所、华为、中兴、大唐、星云互联、上汽、上海汽车城等产业合作伙伴,开展C-V2X车联网测试技术体系研究,到2020年,逐步制定了业务应用以及终端、无线、网络、平台的端到端测试方案,先后完成了LTE-V2X概念验证和技术试验,逐步发展出一套基于“云-管-端”的车联网系统架构,伴随着C-V2X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的成熟,中国移动基于C-V2X的车联网商用已经越来越近,这为中国移动在车联网市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按照工信部发布的《信息通信行业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中要求的30%车联网设备渗透率计算,到2025年,国内车联网规模将突破2 000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27%。

学习研讨

学习评价

续表

习题测试

1.智能汽车是一个集(  )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它集中应用了计算机、现代传感、信息融合、通信、人工智能及自动控制等技术。

A.环境感知 B.规划决策 C.多等级辅助驾驶

2.汽车避撞技术解决的问题是汽车之间的安全距离。目前测定汽车安全距离的方法有(  )。

A.超声波测距 B.微波雷达测距 C.激光测距

3.沃尔沃的自动驾驶系统根据自动化水平的高低分为包括(  )在内的无人驾驶系统。

A.驾驶辅助 B.部分自动化

C.高度自动化 D.完全自动化

4.车联网技术是综合的、复杂的、学科间相互交叉的体系,主要包括(  )。

A.感知层 B.网络层 C.应用层

拓展阅读

截至2021年,我国搭载L2级自动驾驶功能的乘用车新车市场渗透率达到20%,大型港口货运车辆自动驾驶功能的应用占比超过50%,伴随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

在2021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一系列中外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相关创新成果同步亮相。其中,福特拟斥资300亿美元用于电池等技术研发;福田带来实际工况续航超过1 000km的福田智蓝欧曼氢能重卡;华为则首次集中展示了AR-HUD(增强现实抬头显示)、车载超级显示、智能车灯……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正在重塑汽车行业,而越来越多的创新技术和产品被应用在汽车这一载体之中。

扫描下方二维码,了解更多智能汽车相关知识。

沃尔沃自动驾驶系统

别克君越让汽车拥有大脑

【注释】

[1]1in≈2.54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