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沉潜飞扬:生物学建模教学的逻辑深耕

序言 沉潜飞扬:生物学建模教学的逻辑深耕

一名教师如果长期、持续性地思考一个问题,往往会对这个方向的教学研究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与现实做法,这是观察、思维与行动的沉潜;这位教师在思考的过程中,又不断地产出此方向的教学研究成果,这则是逻辑“深耕”后的向光生长与自我飞扬。所谓在繁杂、鼓噪的教育田野中能做到“微末凡尘、心向天空”,大抵都需要经历向下沉潜与向上飞扬的过程吧!苏州左开俊老师正是在生物学建模教学研究中上下求索,“中学生物学模型与建模”等系列成果相继问世,体现其对于生物学建模教学的逻辑通达与实践深耕。时至深冬夜晚,看着《模型与建模——中学生物学模型教育》这一即将付梓之作,脑海中倒也勾勒出我记忆中的左老师,以及我思索中的生物学建模教学。

2019年的生物学教育70年高峰论坛上,我受《中学生物教学》编辑部之邀主持圆桌论坛,也是在那次会议上真正见到了左老师(之前已各有一次网络见面与文字沟通)。当时的他告诉我,他一直在研究生物学教育中的建模教学。听闻此消息后,我自己嘟囔感叹了一句:“建模教学研究切合素养发展要求,但这条路不好走呀!”作为几本生物学教育期刊外审专家的我,当时能够想到的是因响应科学思维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国内生物学建模教学研究逐步兴起,但真正形成系统且具有深层次见解的研究成果当时并不多见,这里面必然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症结。后来,山东有两位正高级生物学教师开始研究建模教学。在他们向我询问了相关问题后,我才去进一步思考何为生物学建模教学,以及其在实践推进中的应然样态。

生物学教育中的建模既是一种生物学实践教学的基本课型,也是一类关于生物学模型与建模的教学内容,更是一种关乎生命科学现象、解释及规律“模型化”的素养目标。如果在教育学中找一个词来概括性描述生物学教育中的建模的话,那这个词非“课程”莫属。“课程”一词具备“经验”“计划”“素养”“文化”等多重含义,生物学建模的课程内容中同样也可以体现这些基本内涵。正是在查阅了大量中西方文献后,我才愈发感到生物学建模教学难以保真、创新地推进。然而,以左老师为代表的生物学建模教学实践的推进者们,却以自身独特的理解,自下而上、反向拆解与建构生物学建模教学的本土化蓝图。以《模型与建模——中学生物学模型教育》这本书为例,其并非线索铺陈式介绍生物学建模教学,而是在案例的深入阐释、价值的延伸思考中,不断拆解、明晰生物学教育中建模的素养意蕴。具体而言,这本书在如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前瞻性的实践探索。

首先,此书吸纳多元教学法进行生物学建模教学,充盈了建模教学方法论的课堂案例。生物学建模教学能够采用异质性的教学方法,如何做到更加真实、多元化地传递?书中尝试性地结合了情境教学、支架式教学、主线教学、论证式教学等多种方式,融通了中西方各类教学方法,进而为实践教学生物学建模课提供了依据。其次,此书在深化生物学建模教学的育人功能方面,丰富了建模教学价值论的别样视角——生物学建模教学具有何种育人价值,应当如何深度开发与转化?书中在深度反思与梳理案例后,为读者提供了建模教学可以达成的关乎学生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培养指导目标。最后,此书在进行生物学建模教学的同时,也传达和表述着建模义理,提供了建模教学本体论的实践解读。全书并未看到表述何为生物学建模教学的长篇大论,却在作者的案例记述、澄清与洞察中点滴流淌着一种已经被内化了的“建模素养”。总而言之,方法论—价值论—本体论的逆向思考投射着作者深厚的实践根基,进而构建了关于生物学建模教学的“自我模型”。

本书虽没有给出生物学建模教学的全景图,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书中提供了作者自身关于生物学建模教学的“尝试”性做法与“点面结合”式思考,这对于同行的实践研究必然具有很大参考价值。纵观全书,着实让人感慨左老师的兢兢业业,以及他多年如一日对生物学建模教学的深入实践与系统反思。我对这本书的出版表示由衷的祝贺!引用华特·迪士尼曾说过的一句话:迪士尼乐园没有建成的那一天,只要还有想象的余地,迪士尼就会一直扩大。生物学建模教学的研究又何尝不是如此。让我们继续期待生物学建模教学研究未来绽放出更美的花朵与结出更多的硕果。

2022年11月25日于长春

(《中小学班主任》期刊特约编审、《中学生物教学》编辑部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