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教学概述

一、支架式教学概述

支架原本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在这里用来形象地描述一种教学方式——中学生被看作一座建筑,中学生的“学”是不断地、积极地构建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中学生不断地构建自己,不断建造新的能力。支架式教学是以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里夫·维果茨基(Lev 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的。维果茨基认为,在测定中学生智力发展时,应至少确定中学生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潜在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

(一)支架式教学法的含义

现代教育界将支架式教学广泛定义为:支架式教学是为学习者提供知识理解建构的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教学应从学生潜在的发展水平开始,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支架教学中的“支架”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支架作用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支架式教学法是基于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以自主学习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法。该教学法旨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适当的、小步调的线索或提示(支架),让学生通过这些支架一步一步地攀升,逐渐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一般情况下,学习支架的形式可分为六类,如图2-4-11所示。

图2-4-11 学习支架的形式分类

(二)支架式教学的环节

当前流行甚广的支架式教学,融合了情境教学、合作学习、“最近发展区”等多种理论观点,它以理论整合为特征,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旨归,因而典型的教学环节一般如下。

1.搭建支架

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理解框架。

2.进入情境

进入情境就是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思维是一个过程,要思考到教学中的某一点上也总归有一个原因。我们要让学生进入框架中的某一个节点,那就根据这一节点的特征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然地进入这一节点,展开想象引起学习的欲望。

3.独立探索

让学生独立探索问题情境中所蕴含的意义,抽取出问题的实质,努力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设置问题的跨度上,要尽可能适当缩小。在独立探索这个环节的设计上,教师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情,避免学生的脱节情况。难易有度、节奏分明的问题设计,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久而久之,师生之间的配合才会越来越默契,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也会逐渐提高。

4.协作学习

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全面掌握和全面理解,即完成对所授知识的意义构建。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商讨论,交流独立探索的心得及成果。协作学习中要善于经常利用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分组合作、协作学习。

5.效果评价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学习小组对个人学习的客观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等。无论支架式教学的环节如何,其核心思想都是通过学习辅助(亦即搭建支架),让学生逐步获得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如何搭建支架

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是一项重要内容。支架具有支撑、承载、联结等作用。从力学的角度上分析,一个支架是否能够正常发挥功能,关键看支点的设计是否精巧。对学习支架而言,其也应如此。只有找准学生现有水平与可能达到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并以此为支点,搭建一个高度合适的“脚手架”,才能帮助学生有效地突破自己的能力极限,攀登至新的高度。一个真正能起到支撑作用的位置,才是为学生提供恰当帮助的支点。若支点设置得过高,超越了学生攀援的高度,这个“脚手架”设置有何用?若支点设置得过低,又缺乏挑战性,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岂不浪费时间?故一个合适的“脚手架”,应该只需学生轻轻踮起脚尖,就能触及。

通过观察、分析、评价,寻找学生的学习优势,并以其为支点搭建学习支架,可以有效地支撑起学生的学习信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做到扬长补短。不论从多元智能的角度审视,还是从课程标准的能力指标分析,像口语能力、模仿能力、记忆力、表现力等这些技能,都可以设置为学习的支架,帮助学生建立主动学习的热情,最大限度地缓解那种面对知识内容不知所措的现象。显然,如果学习支架的支点不是放在此处,而是在学生的“短板”上,那起到的作用可能会适得其反。

根据学情和学习内容适时适量地搭建学习支架,其目的是让学生最终能够摆脱对学习支架的依赖,实现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开拓能力的提升。虽然学习支架的作用显著,但搭建学习支架的目的,绝不是让学生永久地依靠“拐杖”行走。当学生学习能力大幅提高后,教师应该适时地“减少支架”或者“拆除支架”,鼓励学生独立地完成任务,这才是教育的本质所在。

搭建学习支架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搭建学习支架时,首先要测评学生思维发展的现有水平,然后依据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帮助。

第二,在提供学习支架时,若提前,则没有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空间,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若滞后,则会造成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所以,在提供学习支架时,时间上必须恰到好处,遵循适时性原则。

第三,学生的认知方式、学习风格迥异,教师应针对同一问题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支架,如学习日志、评价量规、作品范例、问题、建议、表格等。

第四,教师提供学习支架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学生能够顺利解决问题后,教师应及时撤出学习支架,放开手脚,任其自由飞翔。开始时,学生使用教师提供的支架进行学习;后来,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改造支架;最后,学生学会创建自己的支架,变成一个独立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