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变式教学概述

一、变式教学概述

所谓变式就是通过变更对象的非本质特征的表现形式,变更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特征,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让学生在变式中思维,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一)变式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学科教学的课型有新授课、习题课和复习课,生物学变式教学中遇到最多的就是概念变式和习题变式。对于不同的授课,变式教学服务的对象也应不同。例如,新授课的习题或概念变式应服务于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习题课的习题变式应以本章节内容为主,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复习课的习题变式不但要渗透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还要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联系。

2.适用性原则

选择课本内容进行变式,不能“变”得过于简单,过于简单的变式题对学生来说是重复劳动,学生思维的质量得不到很好的提高;也不能“变”得过于难,难度太大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选择课本习题进行变式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现状,在适当的范围内变式。

3.参与性原则

在变式教学中,教师不能总是自己变题让学生练,也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变题,然后再练习,这样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变式教学的作用

1.运用变式教学能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首先要求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学习主动性才能积极参与学习。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学习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是现代学科教学的趋势。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给人一种新鲜、生动的感觉,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够产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2.运用变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即通过旧的知识、新的组合,得出新的结果的过程。“新”可以是与别人不一样的,也可以是自己新的提高,它突出与众不同。创新学习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有疑问,才会去思考,才能有所创新。在课堂中运用变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多渠道地思考问题,让学生多探讨、多辩论,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运用变式教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

变式教学变换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变换问题的形式,但不改变问题的本质,使本质的东西更全面,使学生学习时不只是停留于事物的表象,而能自觉地从本质看问题,同时学会比较全面地看问题,注意从事物之间联系的矛盾上来理解事物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和减少思维僵化及思维惰性,从而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