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模式教学的实践调查结果与总结

第三节 建模式教学的实践调查结果与总结

(一)结果

1.教师对生物学模型构建有所了解,但关注程度并不高,理解程度并不深

这主要是由于应用新教材的教师所占比例较低,并且新教材应用不久,可供一线教师参考的具体实施案例较少,使得一线教师对新教材实施的操作性降低。绝大多数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较少利用到新课标中要求的教学资源,使得课程标准实施的环境欠佳。

2.在课堂教学中,生物学模型构建的应用不多,案例较少

通过调查报告得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生物学模型构建不多,对概念模型、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知识构建不完全,访谈中发现,有经验的老教师会在课堂中渗透建模思想,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不断改变情境,培养学生分析迁移能力,在分析问题时要求学生把握主要矛盾等。但大部分青年教师,缺乏实际教学经验,针对模型构建的一线教学案例也较少,尤其教材改革后,基本为零。

3.一线教师渴望模型构建方面理论和实践的培训

青年教师对课标有所关注,他们也了解模型构建有利于生物学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如何开展模型构建,把握课堂教学时间和效率,完成教学任务,加强学生模型构建思维能力培养等,这些都需要加强课堂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培训。

4.模型教学能够加强教与学的联系,利用内容新颖的新教材,结合在线教学效果显著

2021年第一学期开设的公开课涉及生物学模型构建,包括物理模型、数学模型和概念模型。2022年下学期,由于疫情,进行在线教学。在“转录和翻译”教学部分,学生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构建转录和翻译模型,清晰地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更好地对知识进行掌握。

(二)总结

1.教师是优化生物学模型构建教学的关键因素

教师的教学态度和热情会影响学生的求知欲望。具有求知热情的教师相信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值得去孜孜不倦地追求,并在教学过程中感染学生,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求知信念,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进行高效教学的核心能力。在生物模型教学中,教师的认识能力、设计能力和组织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教师要对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有充分的认识,灵活选择相应的内容进行生物模型教学。其次,设计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选择与运用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评价的能力等。生物模型教学应是一个从实际生活实践到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教学设计上要注重方法教学,强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再次,生物模型教学还注重在建模活动过程中掌握模型构建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组织好课堂纪律,让模型构建有条不紊地进行。

2.模型构建记录表的填写和评估是优化生物模型教学的动力支撑

学生初学模型知识、掌握模型方法时,在大脑所形成的暂时联系是不稳定的,需要经过不断的“同化”和“顺应”,是一个循序渐进、反复巩固的过程。要保证学生对模型法的熟练掌握,就要持续性地对学生进行模型法的训练,并且记录学生的掌握情况。模型构建记录表不仅记录了学生建模的步骤,还根据教师展示的评价标准对各小组的模型进行评分。通过比较前后几次模型记录表的得分,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自己取得的进步或者更及时地纠正自己认识的误区。模型得分和记录表的得分等数据,能反馈教师生物模型教学的成效,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教学过程。

3.小组合作学习是优化生物模型教学的最佳形式

生物学模型构建时,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帮助,更需要教师的组织、管理和教师的情感投入,因此,需要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来弥补班级授课制下人数过多的缺陷。小组合作学习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之间在模型构建活动中互教互学、彼此交流,这个过程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认知发展,通过情感因素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以及非认知品质的提高。

4.整合课程资源是优化生物模型教学的有力保证

生物学模型构建教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学生对模型法和建模思想的掌握也要经过反复的强化训练,才能内化成自己的认知图式。但在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模型法的课例并不是集中分布的,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地整合课程资源来实施教学,促进学生的建模能力和建模思维不断提升。因此,教师要分析教材和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情,整合课程的顺序,选择适合的多种模型构建活动,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