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线式教学概述

一、主线式教学概述

根据学习心理学理论,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和发展智力都存在一个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存在一定的发展规律。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显然不能只是采用平铺直叙的方法按章节进行,而应该把与课程相关的素材进行加工,营造本课程的理论和应用知识环境,形成新的教学材料。特别应采取更具鲜明特色的教学方法,通过对课程重点内容和概念的合理有序、逐渐深入、适度重复的讲解,并结合专业知识在工作中的实际应用实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联想。让学生大脑受到反复刺激,产生清晰的印象,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完成对概念的记忆,进而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这种做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信息加工、归纳和总结等方面的学习和思维方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主线式教学法的含义

主线式教学的核心就是在开始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前期阶段,就让学生对全部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有一个较完整的了解。特别注重主要知识点的演变过程和它们之间的衔接关系,并能够清楚认识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的应用情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掌握专业知识的渴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勤于思考、认真查阅资料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把“要你学”变为“我要学”,为课程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有针对性地重复和逐步深入地讲解主要知识点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对课程中主要概念的进一步强化和理解。

(二)主线式教学的设计步骤

这里所说的设计步骤是指采用主线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任课教师课前准备教学内容时的几个步骤。它们一般包括:把握学生已掌握的专业知识情况;围绕课程大纲,分析教学内容,确定课程“主线”;围绕“主线”的主要知识点渗透应用实例;围绕“主线”,提出思考问题;准备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

1.把握学生已掌握的专业知识情况

对于专业课任课教师来说,只有对学生的起始知识水平有了正确的了解,才能因材施教,采取恰当的教学措施,组织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对新鲜知识的理解、接受和应用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在开始准备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时,首先要根据专业培养计划,了解学生曾经学过的相关专业课程,并与曾经教过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师和即将学习本课程的学生进行沟通,掌握学生对已学过的专业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尽可能全面地把握学生已掌握的专业知识情况。

2.围绕课程大纲,分析教学内容,确定课程“主线”

接下来应该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进行仔细分析,提炼教学的主要内容,按照教学大纲所确定的课程核心知识点和关键内容,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前后关系以及理论概念的来龙去脉,分析学生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确定应该重复和深入讲解的内容和范围,结合专业技术的发展趋势,按照课程的主要知识点从头至尾纵向勾勒出课程的“主线”。此外,由于目前可选择的专业教材并不一定完全符合教学大纲的内容需要,因此还有必要进行补充,例如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参考图书资料和专业网站等。

3.围绕“主线”的主要知识点渗透应用实例

在讲解课程“主线”的主要知识点时,尤其应该突出各专业知识在实际应用领域中的情况、作用和发展趋势,并结合实际应用,安排讲解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应用实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因此,选择的应用实例应该尽量简单而且容易理解,最好是一些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案,不求过多的理论知识,但应该保证具有一定层次,保障学生通过适当的努力就可实现。

4.围绕“主线”提出思考问题

围绕“主线”的每个知识点,提出能够引起学生注意、思考和分析的若干问题,这些问题应具备较强的层次性和连贯性。同时,安排学生课后围绕上述问题查阅资料,进行简单分类、归纳和总结。以期学生能养成自主学习、积极思考和分析问题的习惯。

5.准备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

围绕“主线”准备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是按照教学大纲所形成的完整的教学内容,是依据“主线”横向展开的内容,同时应该计划好主要知识点重复的次数以及展开讲解的广度和深度。

(三)主线式教学的意义

主线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全部课程各知识点的把握,能够更好地理解、分清不同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主线式教学后,学生反映原来觉得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其实并不难理解和掌握。通过围绕“主线”对主要知识点的多次强化,并不断深入地讲解,学生对所讲解的内容理解更加透彻,记忆更加牢固。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突破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必须坚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科学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围绕实际教学环节,通过细致分析、研究和积极探索才有可能获得改进教学效果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