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概述

一、探究式教学概述

最早提出在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在1950~1960年间,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其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还有哪种学习方法比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究的历程中更好的呢?这句话揭示了探究性学习对科学教育已产生了深远影响。施瓦布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

20世纪,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教学改革家杰罗姆·布鲁纳,在50年代末创立了发现法,并把它在全国施行且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认为,发现法就是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学习的方法,通常称为“发现学习”。与前人相比,布鲁纳更注意探究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使之具有科学的基础。施瓦布、杜威等人的研究,包括布鲁纳和皮亚杰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研究,影响了从50年代直至70年代早期的课程教材。这些教学材料的一个共同点是使学生参与到“做”中去,而不仅仅是被动地听、讲或只是阅读相关科学材料。

(一)探究式教学法的含义

要研究探究式教学法,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探究。美国国家科学教育院在课程标准中是这样给“探究”下定义的,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订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和逻辑思考,并能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

探究式教学法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问题或事例,让学生通过自我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并自行发现、掌握相应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学生需要思考怎么做、做什么,而不是无条件接纳书本上或者教师提供的现成结论。毋庸置疑,学生对通过这样的途径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

(二)探究式教学法的过程结构

一般的探究过程涉及观察,提出问题,作出预测、猜测或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并开展工作以搜集数据,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与解释(解读数据)以验证假设,得出初步结论,考虑其他可能的解释及提出有待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将上述探究过程与结果以一定的方式陈述或表达出来,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及开展评价。这个过程可以概括成以下几个步骤。

1.设问质疑

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是问题的处理,一切学习活动皆围绕着问题展开。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课前要设定好一系列梯度式问题。从教学的角度审视,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考量,并提出难度适宜、逻辑合理的问题。当然,教师若能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那则是高层次的要求了。

2.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是教学的关键步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拟定合理的研究计划,选择恰当的方法。同时,教师要提供必要的资料或一定的实验条件,由学生亲自动手查阅资料或开展实验,探寻问题的答案。实验探究环节,教师扮演的只是一个组织者的角色,只负责指导、规范学生的探究过程。整个探究过程可由单个学生独立自主完成,也可由学生分组后共同完成。不论独立完成还是团体协作,培养团队精神都尤为重要。

3.思考作答

实施完探究过程,学生要对查阅的资料或实验过程进行梳理和总结,继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解释。不同的学生或者团队对同一问题可以提出不同的解释或看法,但都应将自己的结论清楚地表达出来,以便供大家一同探讨。

4.分享矫正

分享矫正这个过程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探究结果介绍给全体同学。在集体讨论、辨析的基础上,对不准确的部分加以修正和完善。分享矫正环节,教师一方面要适时给予矫正的意见,指出其中的不足;另一方面还须引领、创设一个融洽的学术交流氛围,让学生们勇于开言,愿意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