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教育心语

后记 教育心语

回归教育本质,端正教育价值观与质量观。教育的本真在于“使人成为人”。号召教育工作者办学,自觉“立德树人”,培养具有“责任心”和“个性化”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国梦腾飞的强大动力。这种教育需要自我反思,需要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理解以及主体与客体经验的融合。用雅斯贝尔斯的话说,这是一种“陶冶”。在个体修养过程中,知识的占有成为获得精神内容的代名词。一方面,从职业教育的精神修养价值观审视,教育教学活动是实现精神目标的唯一途径,其能让教师在帮助学生完成精神塑造的同时,在学生的心中播种智慧的种子,并贯穿于学生一生的成长。另一方面,学校必须为每个人的智力和精神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我是教生物学的,生物学核心素养的第一个关键词就是生命观念。回望一路的教书生涯、教学经历,其“活泼泼地”追求逐渐让我意识到:教育应该是一种守望,更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美好期盼。学科教育应该是一种素养,其价值应该是教会学生认识并懂得自己、他人和这个世界,继而形成人生的教养,追寻更美好的生活。教学应该是一种修炼,在教与学中师生相互倾听、对话,共同学习与反思,实现教学相长。

在教育教学的思索中,我的教学主张就是尊重生命的自我成长。对于这个主张,其实我在2017—2021年间,写了四篇刊首语发表于《中学生物教学》,分别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进行了个人解读,它们分别为生物学教学的生命姿态、生物学教学的思维品质、生物学教学的探究素养与生物学教学的社会责任。我主张生物教学应结合本专业特有的教学内容,将学生塑造成具有强大心理承受能力与适应能力的个体,使其获得自身全面发展的能力;呈现的是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针对特殊学生的特别需求给予个性化的辅导。生物世界的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每个生命的需求都是多样的,每个生命的发展形态都是多姿的。倘若每个孩子就是那生命的种子,未来他们有可能成为一棵棵大树,也有可能仅成为一棵棵小草,但无论是参天大树,还是无名小草,他们都应获得生命的尊重。社会责任的使命就是给每个生命带去适宜的光照、雨露和沃土,让每一个生命都得以在爱和自由的空间中绽放。

左开俊

2023年暮夏于吴江松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