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概述
随着航天器系统技术向大功率、小型化、紧凑设计发展,介质材料及其构成的功能器件(如微带线路[1-4]、介质滤波器[5-9]、微波开关[10-12]、环行器[13-18]等)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在电磁场不可逆传输、多路电磁传输转换等应用场所体现出不可替代的优越性能。对于大功率真空系统的更大功率需求和小型化设计而言,介质器件[19-21](图1-1)作为最重要的技术发展方向之一,具有体积小、质量轻、损耗低、环境稳定性高等特点;而对于高功率微波系统而言,介质窗是系统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22-30]。
航天器位于不同的工作轨道,所处的宇宙天然辐射环境中有大量的携带一定能量的带电粒子[31]。随着输入功率的增加,卫星通信系统的主要组成部件(如输出多工器、波导腔体滤波器(图1-2)、开关矩阵、天线馈源等关键部件)内部的强电磁场推动带电粒子运动,发生二次电子发射,并可能使二次电子与电磁场的相位变化同步,此时存在极高的微放电风险。一旦发生,将造成微波部件表面击穿效应,甚至引发气体放电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器件永久性损坏,影响整星的工作性能,成为限制大功率空间微波部件向更高功率容量发展的重要技术瓶颈[32-34]。
图1-1 卫星中的介质器件
图1-2 大功率波导器件及其微放电物理过程示意图
(a)大功率波导器件;(b)微放电物理过程
针对微放电效应基本形成机理、分析方法与抑制技术,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多家宇航机构与高校已展开研究[35-47]。但目前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金属微波部件。介质微波部件是航天器系统技术和空间微波技术向大功率、小体积、轻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可通过在部件设计之初进行优化,消除微放电隐患,解决制约其向高性能、高可靠、长寿命方向发展的基础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航天器有效载荷系统微波功率的逐渐增大,国内外多颗卫星在研制过程中(甚至在轨)发生微放电,导致微波部件受损甚至整星失效,影响各类航天器的研制进度与在轨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