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祭孔仪式的起源与民俗化
文庙作为祭祀孔子的礼制性建筑,与之相应的就是一整套的祭礼和仪式,有关建水文庙祭孔仪式的起源可以在《建水州志·祀典卷六》上窥见一斑。明弘治八年(1495年),副使李孟,知府王济创置礼乐诸器。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教授胡金耀重造,兵焚毁失。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知府黄明捐俸禄制造计铸铜器210件共重4560斤。雍正六年(1728年),郡人萧大成以乐器残缺自龙门任考制琴、笛、箫、埙、、、节,如数送补绦囊全。
在国家的制度性保障下,建水祭孔仪式具有自身的合法性。作为地方代表的官员也视祭孔为已任,十分重视祭孔仪式的传承,自己捐出俸禄来完善仪式所需之礼乐器具,表达尊孔之心意。在这些力量推动下祭孔仪式的规模日益扩大,滇南文人士子把建水文庙作为朝圣之地,表达对圣人的尊崇,同时也期待在圣人灵光的庇佑下能科第扬名。在建水文庙的杏坛立有一块《孔子弦诵图》石刻,该石刻上的孔子浮雕像额头突出,象征着孔子渊博的学识。人们认为摸了孔子的额头就能沾到圣人的灵气,所以自石刻竖立起的150多年里,文人学士都要进行他们的通过仪式,以至于石像额头已经凹陷下去,足见孔子信仰在人们心中的影响力和对孔子灵光庇佑的期待之情。
封建制度崩溃,儒学已经失去了制度性的保障,但这并没有影响到建水的祭孔仪式,因为它已经成为地方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宣统二年(1910年),地方士绅捐款重建西壁,明伦堂及二贤、名宦、乡贤、节孝等祠并于1911年完工。民国年间,清王朝已经被推翻,儒学虽然已经失去了其制度性的保障,但是建水文庙的地位不变,地方文人士绅对孔子崇敬依旧。1916年,尚有士绅“尊亲而庙祀”,因为建水祭孔仪式在官方的推动下与民间文化相互融合,而这种融合又是一个双向性的过程。这样的结果就是祭孔仪式拥有了更广泛的生存空间。《临安府志·典礼》载:“每岁仲春、秋月,文武官以上丁之日致祭先师孔子。”地方文武官员于每年春、秋两季的上丁日在文庙内祭祀孔子,能够参加祭孔仪式是地方文人学士的最高荣誉。祭孔仪式在官方推动下对建水文化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与他们的生活相结合,从而内化到心理和行为中。地方学者汪致敏曾对祭孔仪式对地方文化的典型影响作了以下总结:第一,清代文人参与的祈物丰茂仪式的结构、音乐等与祭孔仪式如出一辙;第二,建水民间洞经音乐的形式和内容都与祭孔仪式的礼、乐要素相似。笔者认为不仅仅是祭孔仪式融入民间文化,另一方面,民间洞经音乐也进入了祭孔仪式的操演中,因为民国时期文庙祭孔仪式就已经使用洞经音乐,同时,地方士绅成为祭孔仪式的组织者。他们组成了多个遍布城乡的民间洞经会,这是一个文人相聚谈经奏乐的组织,因道教《文昌帝君大洞仙经》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