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祭窑火红

千年一祭窑火红

作家李广田在参加第十二届“中国·红河建水孔子文化节暨第二届紫陶文化旅游节”的祭窑活动后,对建水紫陶历史文化密码进行了独到的解读。

“莫道广寒天高远,贤者头顶有神仙”,这是对生活在建水这片古老神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勤劳善良的各族人民热爱自然、感恩自然、崇尚自然的真实写照。当第十二届“中国·红河建水孔子文化节暨第二届紫陶文化旅游节”在硕果飘香的金秋十月款款到来时,在久负盛名的临安镇碗窑村五显庙“祭窑”活动上,我们真正领教了建水千年历史文化的神秘深奥,切身感受了建水人对大自然的虔诚热爱之心。

9月27日一大早,建水古城秋高气爽,彩旗飘扬,到处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此时的五显庙已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陶瓷专家及旅游观光者云集于此,簇拥在巨龙般云缠雾绕着从山巅倾泻而下的古龙窑周围,把期待的目光和镜头聚焦在正吞云吐雾的龙窑口那即将进行的祭窑仪式上。

上午9点正,在热烈的鞭炮声中,龙窑前笙歌鹊起,祭坛揭幕,六畜上贡,香烟正浓。祭坛前,随着主祭师李俊先生一声“开祭”浑厚悠远的吆喝,一拨拨着唐装的参祭者虔诚地走上祭坛,随着祭师天籁般的吟诵上香进贡,叩首祭拜。此刻,场内你能听到的除祭师的吟诵外,是人们努力屏住的呼吸声及相机“咔嚓咔嚓”的曝光声,平添了几许庄严肃穆的神秘感和敬畏感。

在中国无数中小城市里,建水是为数不多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0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为建水当代文化和经济繁荣定了厚实的基础。已经享誉中外的紫陶工艺文化正是源于其中,成为当今建水的一张名片、一个文化符号。既然建水紫陶工艺是从历史的时空隧道而来,他总要给后人留下些传统文化的印记。在制陶业完全处于纯手工工艺时代,师傅每完成一件陶品,从选料、炼泥、拉坯、装饰、刻填、粘接,在付出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后,最终决定作品成败的工序是入窑“烧制”,所谓“火中取宝”。人们认为这是一个自然生成过程,非人为所能。因此要想多产出工艺价值高的陶品窑神便成为人们所能寄托的力量。于是建水陶人就有了“窑神”这一行业图腾和“祭窑”这一特色文化活动。

在祭场外,笔者恰好碰见了刚刚做完祭祀仪式的陶工艺大师谭知凡先生。

谭知凡是云南陶界名宿,他早年进入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工作,师从向福功大师,在陶工艺造型、美术装饰方面颇有造诣,由他器型设计、拉坯制作、装饰烧制而成的陶品更是“洛阳纸贵”,一件难求。我们彼此不陌生,寒暄未几他就给我介绍说:建水制陶可谓历史悠远,源自汉唐,明清时期形成规模,从碗窑村潘家窑古遗址出土的大量清花工艺陶残品足以证明。那是一个成事在天,崇尚自然的年代,科学技术这些东西还在历史的母体中孕育,制陶不过是一代代人言传身教留下来的手艺。至于这门手艺能否换得饭吃,那就得看窑神高不高兴。“窑神”崇拜和“祭窑”活动就源于那个年代。边地建水传统的“祭窑”活动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制和程序。一般有两种祀形式:一为“家祭”。这种“祭窑”不受时间限制,几乎点火烧窑都有这个仪式,无非程序和内容简化些而已。另为“官祭”。这种祭窑活动每年择日而行,规制要求更高,活动程序更为严谨,场面也十分宏大。仪式一般要立案设坛,祭师作法;贡品讲究五谷三牲,香钱纸火。参祭者身份为地方官僚绅士、制陶师傅及徒弟,其他庶民百姓是不得参祭的。

近年来,随着陶工艺文化的产业化发展,科技手段不断改进,许多传统的纯手工陶品制作已为现代科学技术所取代,特别是烧制工艺从传统的龙窑烧制发展为现代气窑烧制,燃料从木柴发展到了液化气,温度从传统经验掌握发展到了表盘控制。烧制手段更为简洁,温度控制更为准确,陶品的成品率和经济效益更高了,但是“祭窑”这个古老的仪式依然被原始的传承下来,传承的不仅仅是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也是一代代陶人对大自然不可缺失的敬畏思想。

无独有偶,活动中笔者惊奇地发现,今年的“祭窑”与往年相比,无论是围观者还是参祭者都相对年轻。而主祭师李俊先生的出现更是让人为之一振。礼炮声中,只见他信步走到祭坛前,作为建水当代紫陶界的青年才俊,他着一袭典雅得体的藏青色唐装,发际光鲜,白净实,显得那样的成熟干练,老成持重。一声荡气回肠的吆喝、一腔浑厚悠长的祭唱,顿时让偌大的“祭窑”现场,气氛肃然。他的一举手一投足,能把你牵回到悠远朴素的历史时空,激发你憧憬未来的不尽情怀。

哲人说,传统文化是医治现代人类心灵病毒的一味苦药,背叛传统文化所换来的幸福,永远弥补不了因失去传统文化而带来的苦难。这种哲学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时有发生。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恶意摒弃中华民族的千年传统文化教化,急功近利、巧取豪夺甚至道德沦丧,已经成为阻碍当今社会文明进步的严重诟病,这种以破坏社会公共道德风气为代价,谋取一己之利的行为,就源于人们对天地自然的大不敬。为此,今年的建水孔子文化节暨第二届紫陶文化旅游节“祭窑”活动,突出了“弘扬传统文化,推动产业创新”这一主题。活动规制要求形式效古、参祭自愿、面对大众,因而吸引了众多建水本土陶工艺从业者和全国各地的紫陶爱好者及观光旅游者前来参加祭拜,既体现了孔子“人而无恒”的儒学教化思想,又张扬了建水的陶工艺传统文化。

千年一祭窑火红,烧制的是建水紫陶文化产业的兴旺发达,点燃的是建水各族人民富足文明的小康生活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