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边地的文化历史
建水地处滇南,古称步头,南诏时筑惠历城,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称临安府。罗列这些历史资料只为说明这座历经1000多年时光打磨出的小城,从700多年前元朝修建文庙开始,孔子的儒家思想就以强大而温厚的力量注入,并与建水原住的汉族、彝族、回族、哈尼族、傣族等多民族共生的边地文化交融,形成具有浓郁儒学特征的边地儒学。
张绍碧的12篇祭文均横溢着对历史的回顾,如“古滇之南,天苍地蛮,步头幽幽,惠历浩瀚……”(选自《2007年祭孔祭文》),“春秋绝笔,诗礼传唱。道贯古今,恩惠八方。滇南邹鲁,洙泗流香。儒风习习,化蛮为良……”选自(《2010年祭孔祭文》),“洙泗远流,泽润临安。和风濡染,化蛮为良。书声唱和,文称半榜。人居燕宅,屋染兰香……”(选自《2012年祭孔祭文》)等,祭文以典型的韵语风格,携传承的内容从历史深处走来。线性的结构叙述,顺应时间先后的排序,阐释出孔子的儒家思想对边地文化的重塑。文中历史回溯的展示,押韵创作的修饰技巧,在固化的写作式内,让作家表达对孔子的崇敬之外找寻到准确的抒发角度,以史料串联,使行文得以完美的布局谋篇。12篇祭孔祭文,几乎都涉及儒学与边地紧密相连的关系,又如“北来洙泗,临安淙淙。至元庙祀,韩王授诵。学士生,半榜滇中。雄镇东南,如岳之耸……”(选自《2014年祭孔祭文》)。史记,临安城民众自受儒学教诲后,文风昌盛,朝廷考试中榜人数有时能够占据红榜一半,俗称“临半榜”。故此,12篇祭文频频提及对先师的敬仰和感念。虽然祭文内容以颂扬为主,但从中可以看到孔子学说对边疆人文的贡献,反衬出作家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无论是历史的记忆,还是精神层面的引领,祭文都共同指向了孔子与儒学就是时空与边地文化的源头。而这个源头,是一切现实和遥远的交汇。
在12个不同篇目祭文中出现的“天苍地蛮”“化蛮为良”“泽润临安”“仁政儒风”“惠染滇南”等词语,以等量的精神谱系,畅达铺展成边地的儒学大观。我阅读过国内许多地区祭孔大典的祭文,它们与张绍碧祭孔祭文的最大不同就是没有边地文化内容的体现。这12篇文本顺从年代的跨度,详细论及了儒家文化在边地的传播过程,并对儒学的功绩在每一年的祭文里反复歌颂,这种往返叠加的感激加深了凡俗中的人间记忆。作家需要讲述的历史根性,在有限的篇幅内得到强化。
张绍碧的祭孔祭文是追溯、崇敬纪念和时代写真的大综合,作家具有现象记录和现场还原的功力,展露的是这隅边地厚重而深远的文化底蕴,让世人认识到边地儒学的独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