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与边地文化的融合映照

儒家思想与边地文化的融合映照

祭文作为祭祀场合使用的特定文本,必然以特定的人物事件进行叙述支撑。张绍碧12篇祭孔祭文就是以对圣人孔子的追思来展开各个时期所经事件的概述。这些祭文保持的古老礼仪秩序,可以拨动读者的感性情绪,强化人们尊师重德的意识,这也成为边地儒学文化研究的重要元素。某种程度上,任何时代祭文撰写作家都希望自己的写作能有所突破,但这种突破只能反映于内容的宽度及广度,作家只有根据所依托的地理大环境,才能书写出具有特定意义的祭祀文字。

这12篇祭文,每篇都以鲜明的内涵彰显孔子精神映射下的哲学思想。古城建水具备以多元文化样态凸现地域性的能力,12篇祭文通过世事陈述、大环境描写、回顾及展望,生动说明儒家思想与边地文化的融合映照。如“六艺道德,恒天长地。万世宗师,德侔天地。洙泗渊源,风南习。惠染边山,文风蔚起……”(选自《2015年祭孔祭文》)、“大哉孔子,秉持恒心。扶礼顺乐,列国躬亲。播仁布道,大化周行。诗礼趋庭,删述六经……洙泗远流,南土霖霖。泽润临安,化生文明……”(选自《2016年祭孔祭文》)等,儒学是这隅边地群体记忆中不能缺失的文化符号。边地各民族的人文教育,自儒家思想传入后,发生了“化蛮为良”的巨大改变。这种描写现实的视界,能够通过强化效果来产生意义。作家力求在祭文中精准、凝练地表述这个传递文化的基因与边地文化的族群维系,从流动的岁月里找出儒家道德理念与边地各民族道德理念的互为成全,这是对记忆的挖掘及储存,尤为难得。

从儒家思想倡导的“仁爱”核心,可以认识到国人传承久远的价值观念。这与当下提倡建设和谐社会、促进中华民族复兴有着最相符的现实意义。其次,儒家的“大同”思想,蕴含着平等、共享与和谐的思想资源,这也保存在社会文明进步的文化延续中。在多民族世居的边地建水,各族群众一直遵循着淳朴的生活法规:敬畏生命,善待世事。儒家思想与边地多民族文化的无缝融合,自然地阐释了人性本真的善良和对美好的向往。孔子言:“德不孤,必有邻”,多民族能够和睦共存,这从中凝聚而出的就是边地儒学思想。

必须肯定的是,张绍碧是一位遵循传统祭文的作家,更是一位有大局观的写作者。他在祭孔祭文中输出的古典文学知识、生态层次、现实及时代性等,有效构建了作家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宽广博大的人生界面。作家的文质朴、大气、深邃,叙述事实纯正,文辞简洁扼要,情感丰沛,从文体学的角度来看,抒情性和现实性较强。

张绍碧12篇祭孔祭文传达给读者的信息是:由于渊源关系不同,作家的祭孔祭文会因为所处环境而在语言的扩张度上有明显不同。祭文是人物、敬重和见证的产物,必有特征明显的时代印记,内容必须体现对属地人文元素渗透和参与的成分。建水自古是多民族的文化汇集地,由此也具备了诸多文化体系展示地域内涵的先决条件,张绍碧的祭文以大量带有属地特色的描绘,凸显出儒学思想在边地清晰、明亮、长久的存在境况,及儒学思想与边地文化融合的一致性,既有现场感,又有深度拓展。如建水本地的彝族、哈尼族、回族、傣族等原住民族,至今传承着与“周礼”相似的礼节:孝敬父母,尊重长辈,与人为善,善待万物,讲究家庭和睦等,这些道德规范,使各民族间友好往来,团结互助。祭文有句,如“儒风惠惠,化育荒蛮。泸江两岸,洙泗流香……德政怀民,天阔地宽。修齐治平,天青气朗……”选自《2010年祭孔祭文》,“儒风习习,吹拂滇南。春风化雨,仁爱临安。杏坛春晖,郡邑书香……”(选自《2019年祭孔祭文》)等,充分体现了儒家博爱观对边地各少数民族政治、文化、习俗和日常生活方面的深远影响。这是传统思想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的写照,是儒学伦理道德观在边地社会生活中的普遍性应用和践履。儒学中“乐礼善学,尚中贵和”的精髓也贯穿12篇祭文的整体叙述。文本里,读者还能感受到地缘美学密码的美学特征,透过隐秘性的言辞,读出边地的地方性和异质性,这些由儒学熏染而派生出的精神意义,承载着传统文化、民间立场、价值信仰和普世哲理,祭文里的边地儒学就是多民族的集体文化聚集和对历史的重温。

张绍碧的12篇祭孔祭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祭文,它所输出的是一片地域文化的沉积和宽厚,这些植根于边地古城建水的书写,毫无悬念地表达了边地儒学的主题、关键词及延伸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