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 论
通过对建水祭孔仪式的起源、传承与变迁过程的解读,笔者试图发现当地祭孔仪式传承与变迁的逻辑。这样的逻辑在于祭孔仪式源自官方与民间对仪式功能的需要,在不同社会形态下,仪式以相应的形式作为对现实的回应在儒家思想为主流的封建时代,祭孔仪式依靠国家制度保障,同时得到国家在地方的代表——官员的积极支持进入了地方生活空间中,从而王朝的祭孔仪式与民间的生活发生了双向互动,形成了王朝仪式与地方仪式的共存格局,两种仪式具有相同内核,但形式各异。在激荡的社会变迁中,封建王朝的祭孔仪式失去了制度保障和精英支持,合法性受到动摇。但祭孔仪式却在深厚的地方民间文化中生存下来。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制度下,祭孔仪式经历了沉寂和断裂,但是它以另外的形式承载于记忆、文字和图片等人类社会实践之中。当现代人再一次发现传统文化的价值时,相应的社会条件为祭孔仪式的复兴提供了广阔的社会空间。
地方文化精英对传统文化包括仪式依然有着眷恋和执着,只是这种心境在强硬的社会控制手段下被压制了。这样的社会环境改变之后,祭孔仪式在他们的努力下得以复兴,并从民间仪式上升为国家的公祭仪式,为地方政府所利用,通过旅游业的转换成为一项经济发展的动力。现代社会与仪式产生时的社会条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不同,在旅游业中的祭孔仪式一方面还包含仪式的内核,另一方面却拥有了新的多重意义。仪式变成了有别于过去的形式,不过现在的状态只是一个暂时的阶段,不会是最终的形式,它将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地改变形式以适应相应的社会条件。正是在这样的逻辑之下,从记忆库中找到的资源被不同的主体用于建构一个新的仪式,各主体在仪式中以各自角色的行动逻辑为标准,以仪式为中心而相互作用,满足了自身不同的需求,完成了这个作为现代社会回应的“传统”仪式。特别是在如今拜金主义泛滥成灾,信任危机非常严重,道德失范时常出现的状况下人们对儒教教理、教义的价值和意义将会有更高的认识和更深的体会。
参考文献
[1]建水县志编纂委员会.建水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4.
[2]祝宏.建水州志|M].北京:中华书局,1731.
[3]梁家荣.续修建水县志[M].昆明:云南官印局,1920.
[4]柯治国,汪致敏.建水文庙——开启滇南文明的圣殿[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4.
[5]汪致敏.红河民间音乐舞蹈研究[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2.
[6]张兴荣.云南洞经文化[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7]木芹,木霁弘.儒学与云南政治经济的发展及文化转型[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8]〔明〕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9]戴康生,彭耀.宗教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0]陈麟书,陈霞.宗教学原理[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11]杨永生.中国古建筑全览[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12]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理论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13]干春松.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中共建水县委副书记、县长王发利诵读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