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孔仪式的断裂与承载

二、祭孔仪式的断裂与承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地位,儒家学说退出政治意识形态的舞台。作为祭孔仪式操演主体的洞经会在1950年后停止组织日常活动。祭孔仪式也自此停滞。文庙只发挥学校的功能,仪式从此消失。1966年,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运动兴起,建水本地许多有价值的文物首当其冲地成了要破除的对象。当时的文庙也是众矢之的,作为封建时代的遗毒自然是被首先破除的对象。建水一中的师生不得不将挂在文庙先师殿上的御题额悄悄取下,隐藏起来。为了保护大成殿的石龙抱柱,他们将其包起来,外加水泥,这一文物精品才得以保存下来。有关洞经和祭孔仪式的书籍、礼器、服装等被迫作为封建社会的遗存和“四旧”交出烧毁,别的被自行处理了。

此后,“批林批孔”运动掀起了高潮,当时的建水县委开展“批林批孔”运动的决策,因为过去尊孔、崇孔的活动在文庙盛行,故把文庙作为“批林批孔”的中心场所,还分别组织了“批林批孔”和“评法批儒”报告团,到全县的厂矿、农村巡回报告。

祭孔仪式在这样的背景中消散,建水从滇南文教重镇变成了“批林批孔先锋,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建水曾经的儒家文化积淀之深厚,并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

虽然祭孔仪式由此断裂,但却以另外一种形式遗存,它仍然存在于社会记忆中,承载于互动、文字记载和图片等人类社会实践之中。这一传统被埋入了人们的心中,他们保留了与洞经音乐和祭孔仪式的相关用品,认为那是与孔子相关的东西,不能丢弃和损毁,即使这要冒很大风险。首先,人们把相关的书籍物品藏了起来,被藏入墙中的《明圣经》,其留存方式代表了那个时代许多与它同样命运事物的留存方式。还有保存在云南省图书馆内的《舞颂图》,它的复制资料在祭孔仪式恢复中起到关键作用。其次,参加过这仪式的人们一直把它珍藏在心中。洞经老艺人陈怀本从小就跟随父亲学习洞经,已经有70多年了。他一直对洞经音乐和祭孔仪式念念不忘。这些曾经参加过仪式的人后来成了祭孔仪式复兴的主要力量。最后,代表南文明的文庙还在,它作为学校延续了滇南文教中心的地位。直到今天,能进入与文庙相邻的建水一中学习依然被看作是一种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