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文中的现代叙事
张绍碧的祭孔祭文,每篇各有主体性和不同的内容表达,但整体显性的孔子文化将历史主义置于现代性的观念中加以外化,其隐含的时代精神,反映了儒学思想的深度、气韵和高雅格调。文本中儒家思想与各民族文化形成的共生体系,整合了各民族间的共同愿望,祭文内容记录下社会变迁,其间的现代叙事,表达了时代的思想感情和诉求。
祭孔祭文伴随的是一次次对先师追述后对现实的呈报,在缅怀与展望中再现孔子的道德修养、礼义仁义等思想资源。张绍碧最近几年的祭孔祭文,在突出祭祀重点、关注叙事层次时,也与时俱进地增加了现代文辞,从而渗透出较强的日常社会性。如“精准扶贫,助弱图强。旅游胜地,五龙天堂。府署巍峨,古迹遗香……”(选自《2017年祭孔祭文》),“欣逢国庆,七十华诞。崛起中华,伟业辉煌。屹立东方,奋进飞翔……一带一路,协同万邦……”(选自《2019年祭孔祭文》),“除魔战疫,同舟共济。脱贫攻坚,步稳蹄疾。清廉担当,只争朝夕。风鹏正举,江山万里……”(选自《2020年祭孔祭文》)等。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关照现实。”新时代的祭孔祭文书写,必定出现对当下的描述。祖国的边地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变化的取得,是党群共同努力呈现的实际状态。祭文生动的时代性和当代意识,多维度的叙事结构,不同切入点呈现的证据,有效构成了文本的互补与关照。词语营造的真实性贴近读者的感受,结合现实的思考,诗化风格的文字进程,叙事空间的拓张,从客观上激活了当下的现状特点,使祭文本质的探索不断加深,从而完成了作家现代叙事的理论实践
通读这12篇祭文,可以感受到祭文的时代性由所相遇的时间线和历史情境造就,行文中现代性语言的使用,是从儒家思想的基础上生长出的文学表述与国家民族情感的衔接。作家突破了陈旧的书写,以自身的经验和现代词句,建构出外在和内在能够完全呼应精神品质的“现在”。作家没有流于回忆和空谈,祭文始终处于直面当下,现代的语境中展现儒家人道主义情怀的影响,并通过思考往昔,重新认识现实的现在。如祭文中提到的“精准扶贫”“除魔战疫”,是在不同的时间点上社会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借助祭文诗句的传播,实现了对社会生活的如实记录和更深入的渗透。胡塞尔认为,日常生活世界是“唯一实在的,通过知觉实际被给予的、被经验到并能被经验到的世界”。现代叙事的体现,让民族精神的进步特质、文化自信和文艺灵魂,决定了边地各民族的文化基准,对现实中的日常生活世界各层面的展现,做到了最直接的肯定。
现代性对于这12篇祭孔祭文的润泽,显然是以语言的新颖和多元的现实形式等外在形式作为基础输入,作家目光所及的现代文明和家国事项,丰富了祭文的当下精神内涵。祭孔祭文的社会性与现代价值,将孔子思想的认识升华至现实需要,汇聚了时代特色。祭文中的孔子文化促进了各族群间的认同,儒家思想的驱动,对历史文化的发展传承具有决定性的纽带作用。作家以历史讲述及现代叙事,投射出对未来的期待;以浩荡奔腾的书写气势,赋予了祭孔祭文新的生命活力。
张绍碧12篇祭文中特定的阶段性表述词,将会进入地域文学史,这些洋溢地方经验和精神根基的文字,可以持守一种与众大异的风貌,拒绝夸张和粉饰。作家与时代从来都保有契合而又疏离的关系,每个时代的气息是不同的,在现实面前,作家以传统祭文格式生发现代叙事的声音,这是时代的精神意见,从一个阔达的语境来辨析这样的文字,能够成为了解这个时代的重要说明。
文化的可塑性及引导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促进剂。优秀的作家,会反观过往,思考现在。美国著名哲学家约翰·杜威曾说过:处处顾到思想的结果。张绍碧的祭孔祭文正是以思想上的现在观,匍当下,最终让祭文脱离了回忆和空谈的俗套
现代人需要懂得,祭孔并不是单纯对孔子的祭奠。每一年的祭文就是一年的精神镜像,而作为祭孔地的文庙,传承的是儒家文化的根脉,可以说代表了国家民族精神的核心。后人以年年相似的仪式和祭文来拜祭,用强烈的神圣感、代入感、仪式感、宗教感来宣告,终极所要抵达的是民族团结、振奋民心、凝聚精神,保持一颗热爱祖国的初心。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张绍碧的12篇祭孔祭文,强力展现了儒家文化提倡的仁爱、民本、正义、诚信等现代追求,及多民族的边地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生命共同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