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中的祭孔仪式——文化与信仰
在云南旅游业兴起之后,建水成了一个著名旅游区,这里有古城、民族风情、喀斯特地貌等丰富的旅游资源。2001年后,旅游业成为建水一项主导产业,文庙成了建水的主要景点之一。文庙的祭孔仪式作为一项有特色的旅游项目,由旅游局主办。不过,承担仪式的主体还是洞经会成员,他们接受文庙管理处的邀请,组成了文庙古乐队,共有25名成员,分别从建水各洞经会抽调人员组成。古乐队成员与文庙管理处签订为期一年的合同。古乐队在文庙表演祭孔仪式和洞经音乐,成员可取得一定的劳务费。当孔仪式成为文庙的表演项目之后,就出现了仪式的祭祀功能和旅游表演合一的情况。2005年,地方政府借全球联合祭孔的契机,打造家文化旅游品牌-建水孔子文化节,祭孔仪式作为文化节的核心内容展现在全世界的视野之中,建水祭孔仪式也进入了现代世界的同步进程之中。为了适应这样的背景,让地方的传统文化以适当的方式呈现,地方政府对仪式进行了利用和改造。
(一)仪式的文化性
地方政府开发祭孔仪式的过程没有突出其宗教性,只是将这一资源作为-项更大范围意义的文化和地方传统来看待。在2006年的活动方案更是加强了对于孔子文化节的定位问题,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打造建水文化旅游品牌……促进文化旅游大县建设及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来为孔子文化节和祭孔仪式定下基调。
(二)仪式操演者信仰的模糊性
作为仪式的操演者——洞经会成员处于一个双重的格局之中,一方面作为信众与神灵的中介,一方面他们又处于一个信仰与非信仰的迷雾中。汪致敏先生把洞经会的特征概括得很精辟:“有偶像而不崇拜偶像;排除了宗教等级观念和烦琐礼节;通过洞经活动陶情养性。因此许多参加活动的成员几乎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既通过活动满足精神需要,又将其看作一项欣赏音乐、显示高雅的活动。”在调查中发现,成员们入会之后的主要收获是通过学习和演奏洞经音乐来修身养性。因此,洞经会虽然有宗教的内容,但是他们不一定有宗教的信仰,正像成员中一位老党员说的:“我是30多年的老党员了!不信这些。”但是一些洞经会成员在操演仪式结束后却赶着去神坛拿献祭过的物品,当问及原因时,他们认为这是沾了孔子灵气的东西,拿了有好处可以保佑家里文风盛行。
(三)仪式信众的宗教性
信众具有中国民间宗教最典型的特征——功利性与世俗性。没有超验的信仰,只有对神灵随机的直接功能性需求,孔子只是他们信仰体系中的神灵之一。在建水文庙和灶君寺的祭孔仪式调查中,笔者发现了以下有关孔子信仰的现象。
在文庙的传统祭孔仪式上人们行礼采取跪拜作揖的方式,与人们对佛教的佛、道教神灵的行礼方式一致。祈求的主要是学业前途。信众希望孔子能保佑他们的子孙取得好的学业前途。同时,也祈求家宅平安,无疾无痛。在多神崇拜盛行的中国,民间普通百姓心目中认为孔子只是一个佛或神而已。他们把孔子列入了神灵体系,与观音、关圣同等的崇拜。现在我们发现祭孔仪式依然在文庙、佛寺或佛教、道教神灵混合的寺庙里举行。比如建水灶君寺洞经会的经坛设置就体现了这种三教合一的信仰特征。在大殿内供桌台布的左右两侧分别绣有“孝、悌、忠、信”和“礼、义、廉、耻”等字样。在供桌上有“文昌大洞仙经”的牌位。“至圣先师孔子神位”与道教的“玉清元始天尊神位”并列于神龛之上。
现代的祭孔仪式中,民间信众是把孔子视作具有超自然力的神灵,依然是从神灵的功能出发来进行自己的信仰行为。在他们看来,孔子已经和佛道的诸神并列。民间有着朴素愿望的信仰者,为了自己现世功利目的的实现,并不在意是多种宗教或是一种宗教;是佛教,是道教,还是儒家,只要能帮助实现自己的目的,那就是他们心目中的真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