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卷乡愁豪士心——赏80米建水祭孔祭文书法长卷有感
高鹏程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孟夫子说的意思是,一定要等待周文王那样的人出现后才发奋的人,是平庸的人,而豪杰之士,即使没有出现周文王那样的人,照样奋发有为。由此联想到野夫先生的书法作品——80米长卷。这幅长卷依靠27位女士、先生帮忙,拐了7个弯才在建水文庙先师庙前徐徐展开。在沫泗渊源坊前,长卷从礼门坊展到义路坊,还有三分之一没展开。野夫先生双手捧着长卷,像捧着宝贝,满脸自豪,笑意盎然。
说实话,笔者多年前就想书写长卷,却摄于书写水平不过关,迟迟不敢动笔。而野夫先生说干就干,不囿于什么,只为某种目标,心无旁骛,率性而为,结果话犹在耳,长卷就惊现于建水文庙先师庙前了。野夫先生勇气可嘉,敢为天下先,80米长卷闪亮登场,成为建水第一书法长卷。假如把孟夫子说的“文王”看作书法水平,那么,其作为真如孟子所云,“虽无文王犹兴”,堪为“豪杰之士”,而笔者欲“待文王而后兴”,实乃一介“凡民也”。
野夫先生的作为,使人想到一位外国名家的话:“走自己的路,不管别人说的话”,野夫先生为了圆梦,坚持走自己的路,是了不起的。倘若瞻前顾后,忧谗畏讥,犹豫不决,是否有长卷诞生,或许还是个问号。野夫先生说:我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成就了他的长卷。所以有人称赞野夫先生“精神可嘉”“有豪气”。伟人毛泽东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大凡做事,只要有精神,只要想做,而且有决心,大可不必“待文王而后兴”。像笔者,总想等书法技艺提高后再写,结果呢,自然是原地徘徊,终究无所作为。当然,提高书法技艺也是必需的,问题是,不是什么都要先学好了再做,而是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边干边学,边学边提高。就像写文章,有谁是先全盘掌握了写作知识然后才进行写作的呢?实际都是初步掌握了写作知识,然后进行创作实践,在实践中逐步提高。从这一点看,野夫先生的精神与实践,对于笔者乃至他人,不仅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启迪。此其一。
其二,野夫先生的长卷一在文庙亮相,长龙般盘旋在先师庙前,引来众多眼球和一片赞叹声。诸如“荷——了不得”“老实板扎,我们老百姓就喜欢看”“不晓得要花多长时间,用多少墨汁才能完成这么长的一幅作品”“这么长的长卷,我还是头一次看见”。游客们纷纷举起相机,对准长卷。一位老外惊讶地亮出右手,给了一个大大的“赞”。有人发微信说:“一条80米‘长龙’惊现建水文庙,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有的游客还以长卷为背景照相留念,视能与长卷合影为荣。尤其那群着红衣白裤的女士,都成群结队与长卷合影,与野夫先生合影,那满脸绽放的笑容在告诉人们:我是多么的幸运!
那么多的人惊叹,那么多的人赞赏,说明了什么?似乎说明了一个道理,敢于创新就是美,独特的、有个性的东西,不论是阳春白雪或是下里巴人,总是受人青睐。
其三,一位游客问及长卷的内容,野夫先生介绍,此为“中国红河,建水孔子文化节”第1~12届的12篇祭文以及序言、后记,约10000字。
把零散的祭文以书法长卷的形式集中展现留存,为后人提供点历史资料,为建水书法添写一笔,是野夫先生书写长卷的初心之一。
为后人留下既可供鉴赏,又利于收藏的美的东西,本身就是一种价值。随着斗转星移,这种价值会日益凸显出来。何以见得?因为它是建水目前近百米书法长卷的唯一,有其独特之处。据装裱此长卷的建水“云海名署墨缘轩”画廊的装裱师小白介绍,这样的长卷,连他在昆明的师傅也没裱过,许多同行都没裱过。他第一次裱此长卷,很费了些功夫。
物以稀为贵,许多东西,因为稀世、独特或绝版,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弥显珍贵。
其四,从2005年建水第一届孔子文化节开始,每届孔子文化节都要由当地父母官宣读《祭孔祭文》,12年未间断,于是有了12篇祭文。12篇祭文中,有7篇出自野夫先生之手。其祭文承袭传统文式,四字一句,两两相对,为骈体文。12篇祭文虽主题相同,体裁相同,模式不变,但各具亮点。品读祭文,像走进朱家花园,但觉春风扑面,暗香盈袖,情如波涛,乡愁漫卷。剑气纵横之间,敬颂的是儒家美德,彰显的是建水的千年文明与日新月异的发展成就,渗透的是仁义礼智信,渲染的是孝道真善美,期盼的是治平修齐、河清海晏,时和岁丰。简言之,承千年文明,展上善建水。其丰富的内容、简约的文字、倾注的情感、娴熟的修辞孕育了可圈可点的导向性、知识性、抒情性和艺术性。而这一切又源于作者割舍不断的乡愁。在野夫先生心目中,乡愁是繁衍生息的一方水土,有山有河,有街有房,有花有草、有亲有情,令人梦牵魂绕,割舍不断。乡愁是血液中带着基因、带着族史、带着记忆和膜拜的根脉,是精神世界中最坚硬的一块石头。
归根结底,乡愁源自真情大爱,正是真情大爱拓开了祭文如鲜花般的绽放之旅。他在长卷后记中写的“笔走胸臆,纸绽墨花……景仰先师,敬意挥洒,字陋情真,由心而发,不展书艺,只表心华”足可佐证。当然,写好祭文仅有真情大爱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丰富的知识以及娴熟的写作技巧。以此看来,鲜花般的祭文不仅展示了作者浓烈的乡愁,还展示了作者厚重的知识积淀和得心应手的写作技巧。这又启迪我们:圆梦也好,追求也好,要达到目标,除了真情大爱,还需要知识,需要能力。这种知识与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勤奋。
其五,80米长卷素毫凝韵,充分展示了作者的心迹墨痕,的确可谓“笔走胸臆,纸绽墨花”。细品长卷,可以看出,野夫先生对书法并不陌生,对于章法、字法、笔法乃至墨法是有研究的。整体看,长卷有行无列,黑白布局清爽雅致、匀称,节奏感较强。如“丙申祭文”“后记”等例图,写得自然率真,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行与行之间、字与字之间的呼应较好,注意了字的大小错落与引带连接,相同的字不雷同,注意了异形变化。用墨注意了枯湿浓淡的对应搭配,矛盾关系处理较好,笔画粗细组合也较自然,起收笔均有藏有露,中锋为主,侧锋兼用,收笔比较自然,这些都是可取之处。不足是笔画圆转过多,方转嫌少,行笔过快,以致流畅有余,凝重劲挺不足,个别字体结构有待商榷,个别草法细节注意不够,致有写错之。有人认为,野夫先生的书法水平不如他的文学创作水平,前者在山腰,后者在山头,此说不无道理。不过,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样样拔尖,正像十个指头伸出不一般齐一样,有高低之分是正常的。试想,一个著作等身,把大量精力放在著书立说和行政事务上的人,还有多少精力顾及其他,倘若把大量精力置于书法之上,在用笔技巧上狠下功夫,肯定又是另一番景象。凡事不可求全责备,长卷能达到如此水平,很不容易了。
“情到深处细水流”,倘若作者能继续弘扬自己多年以来对文学创作那种无法割舍的钟爱,那种拼命三郎般的拼劲,那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奋斗精神,假以时日,书法必日臻完善!
长卷给人的感受是多方面的,无法一一而足,聊以拙文抛砖引玉,不对之处,惟请见谅。书不尽意,小诗作结:心田激荡春水,笔下锦绣文章。青藤执着掌岩上,文辞闪烁野夫功。忽讶奇文天下赏,更惊长卷留古今。莫道书法不醒目,漫卷乡愁豪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