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孔祭文中的边地儒学与现代叙事——关于张绍碧十二篇祭孔祭文
2025年09月26日
祭孔祭文中的边地儒学与现代叙事——关于张绍碧十二篇祭孔祭文
师立新
从古至今,国人对孔子的祭拜从未懈怠,而祭孔祭文映射出的时光轨迹,为文学介入现实留下了真实烙印。历代祭文,一直保持四字成句的文风,通读张绍碧12篇祭孔祭文(作品跨度达11年),均遵循此传统而行文。
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内,孔子整理的文学经典《诗经》影响最为深远。此后,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后世民众尊孔子为“圣人”,在他离世后的每一年里,从民间到官方都会进行祭祀。通常,祭文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国内对孔子每年的公祭大典,祭祀者诵读的都是韵文,与《诗经》大部分诗句体现的四字文风相同。既为祭文,其写作必须大气恢宏,张绍12篇祭孔祭文同样具备以上特征的开合,延续着固有格式和体例,都属于去个性化写作。尤其每篇祭文的开头,均以点明察祀时间、先师诞辰及祭拜人谁、祭祀呈物等内容起首,开篇明义后立刻转入正文叙述。
张绍碧所作祭文的作品主旨、立意、遣词造句等方面,高度体现了文本蕴含的边地儒学与现代叙事。祭文中大体量输送的“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内质,令人抚今追昔,不由深入去解读源自祖国边地之历史文化名城建水与祭孔祭文内容有关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