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发展简史
第二节 川剧发展简史
川剧是我国地方戏剧中较为古老的剧种之一,产生于18世纪中期,即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它直接继承和发扬了我国民族戏曲的优秀传统,经过许多前辈艺人的辛勤劳动,成功吸收了古典戏曲的昆腔、弋阳腔、梆子腔和皮黄腔四大声腔和本地区的民间灯戏精华,受到四川地方语言及民间音乐的影响并加以结合,通过长期的改造、演变过程,这才形成一个具有丰富内涵以及独特艺术风格和浓郁四川地方色彩的地方剧种。
川剧发源于本土而孕育于汉唐宋元,萌芽于明代初叶,流行于四川全省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四川早在汉代就有歌舞、杂技之类的“百戏”。到唐代,四川的音乐、歌舞、戏剧已经十分繁荣,有“蜀戏冠天下”之称。到宋、元、明时期,“川杂剧”有了进一步发展。明末清初,随着各地会馆的先后建立、南北各地各种声腔剧种的相继流入,并在长期的发展中,与四川的方言土语、民风民俗、民间歌舞音乐、说唱曲艺相互融会贯通,进而演变为具有四川地方特色的声腔艺术。川剧在初期还只是由一些班子用一种声腔形式单独演出,如纯粹的丝弦班子(胡琴腔),著名的就有成都的“泰洪班”、重庆的“毕胜班”、“同庆班”、“吉群班”,随后也有把胡琴腔、高腔等混合组成的“皮河两开”班子。康熙二年(1663)有善昆曲者八人经江苏来到四川省,在成都江南会馆为宦幕清唱昆曲。至清代雍正、乾隆年间,随着花部的兴起,外来的高腔、昆腔、皮黄腔、梆子腔传入四川,加上本地灯戏,由于这五种声腔艺术经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产生了现在川剧的雏形。但由于声腔流行地区和艺人师承关系的不同,早期川剧沿着四条河道形成了川西、资阳、川北、下川东不同的流派。
川剧艺术的发展在清朝乾隆、嘉庆时期已趋成熟。当时不仅四川各地广泛存在“藉谋生计”的民间戏班,而且不少官府衙门还自养戏班,以供娱乐。上至宫廷,下至平民百姓,凡逢年过节或有重大喜事,都有雇觅戏班唱戏的习俗。乾隆五十年(1785),李调元返回故里绵州罗江,办起了一个昆曲家班,所谓“家有小梨园,每冬月围炉课曲,听教师演昆腔杂折以为消遣”。有一位名叫魏长生的旦角演员,曾北上京城献艺,名噪一时,足见当时川剧艺术已相当繁荣,并且涌现出许多超群出众的人才。
由于陕西、山西、湖南、湖北、江苏、浙江等省在四川各地的会馆,每年在演出本省的戏曲时,为了能同时看到其他省的好戏,也请其他声腔的戏班同台演出。这种同台演出,不但满足了观众的要求,并促使了几种声腔戏班的艺人有了互相观摩、学习的机会。真正把川剧的几种声腔形式结合起来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由于各大城市相继建立了茶馆,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市民也有了固定的娱乐场所,这为川剧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理想的场所和较好的物质条件。高、昆、胡、弹、灯等声腔的班社,纷纷从农村涌入大城市进行联合经营与同台演出,从而更增多和增强了各声腔班社间的艺术交流,他们为了生活及其艺术的发展而积极地互教互学,大胆吸收不同声腔的剧目和演唱的方法、技巧,并作试验性的演出等等。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几种声腔便首先是在语言、表演、音乐及舞台美术等方面逐渐融会在一个统一的艺术范畴里,形成了共同的艺术风格。而且老百姓也喜欢和这些专业的班子一同参加这种业余的表演,四川称为“玩友”或“围鼓”,是老百姓重要的文娱活动方式,这为川剧的发展提供了可贵的群众基础。由于众多戏班、剧团联合在一起,要求艺术革新的民主思想日益浓厚,于是在杨素兰、康芷林、唐广体、肖楷臣等人的倡导下,各声腔剧种实行联合,并且将原各自班社,如长乐班、翠华班、彩华班、桂春班、颐乐班、太洪班、宴乐班等联合组成“三庆会”。建议“戏曲改良”,把昆、高、胡、弹、灯等众多声腔集于一统,集各行名角为一体,设立升平堂(培养后继人才)和研精社(探讨技艺),又请来一些著名的文人学士编写剧本。“三庆会”的戏曲改良标志着川剧的正式成熟。为了区别于在四川流行的京剧、汉剧等其他外来的剧种,这种统一演出的戏曲形式便称为“川戏”,后改称“川剧”。
建国后,由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四川省对川剧进行全面改革。1952年成立四川省戏曲研究室,搜集传统剧目3109个。四川省川剧传统剧目鉴定委员会于1955年成立,到1959年,汇集的传统剧目达4000个,整理、鉴定出传统剧目450个,创办了《四川戏曲》等刊物,川剧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在整理出大量的完整优秀川剧传统剧目的同时,也创造了许多新剧目。到20世纪80年代,四川省专业川剧团就有127个之多,云贵也有十几个专业团体。1983年至1996年,四川多次举办振兴川剧的演出活动,涌现出《四姑娘》、《易胆大》、《点状元》、《白蛇传》、《巴山秀才》、《潘金莲》、《田姐与庄周》、《芙蓉花仙》、《王熙凤》等一批优秀的新编历史戏和现代戏,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剧本奖、演出奖,有的还作为戏曲艺术片,被摄制成电影。川剧《白蛇传》与《芙蓉花仙》还多次到德国、日本、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国家演出,受到热烈欢迎。
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科学发展观来重新审视20世纪的川剧史,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川剧作为巴蜀地域地方代表性剧种,孕育于中国晚清“改良戏剧,辅助社会教育”背景下,形成起点为四川官方出面组织的成都“戏曲改良公会”的建立,诞生的主要标志是辛亥革命影响下由多个戏班艺人组成的戏曲表演团体“三庆会”的建立。川剧形成与发展的百年史,实质上也就是统治阶级高度重视、知识阶层积极介入、戏曲名伶大批参与、城市观众热切呼应主体“四要素”协力共济的发展演进史。以时间为发展阶段来概括,大致可以划分为孕育与形成(1907—1911)、诞生与成长(1912—1949)、成熟与繁盛(1950—1966)、挫折与抗争(1966—1976)、改革与振兴(1982—现在)五个不同的时期。随着四川戏剧的戏曲化→地方化→现代化的衍变进程一同发展、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