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火彩特技

六、火彩特技

撒火彩是我国戏曲舞台上的一种传统特技。这种特技,在表现舞台环境、烘托舞台气氛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传统剧目中,凡剧情需要火的场面,舞台上必须撒火彩。舞台上烈火飞腾,剧中人或冲焰而出,前仆后继;或当胸飞来一团火光;或剧中人被火焰包围,走投无路。这种特技使台下观众如身临其境,惊心动魄。撒火彩需要有熟练的技巧,同时还要与演员的表演密切结合,否则达不到应有的演出效果。这种特技是撒火彩的人将火纸叠成很多折,夹在食指中指的中间(也有手中拿火炬的),再用一撮松香末。撒的时候,松香末随火冲出,形成一团火花。但手法要高妙,松香末不能用得过多,过多了,火落到台上经久不能熄灭;也不能用得过少,过少了,又只见有烟,不见有火,所以必须恰到好处。

撒火彩有很多花样,必须根据不同剧情的需要,撒出各种不同的火彩。撒成一个大圆圈,叫做“月亮门”;接连不断地撒,叫做“连珠炮”;自下而上撒,叫做“倒簪”;自上而下撒,叫做“托塔”;由近及远撒(隔城墙撒),叫做“过梁”。此外,这有“吊云”、“满堂红”、“回头望月”等名称。在传统戏中,像《九江口》、《穆柯寨》、《赤壁鏖兵》等戏,都用这种撒火彩的技术来表现火的场面。除此之外,也还有不少神鬼戏用撒火彩表现神鬼的变幻。中国戏曲舞台上过去完全由检场人搬运桌椅及其他杂物,这种撒火彩的技术,过去就是由检场者兼任的。现在戏曲演出时,有些场面需要火景,用现代的灯光也可代替;而撒火彩这种特技,在剧情需要和能隐蔽检场的情况下,有时也不妨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