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川剧流派
第四节 川剧流派
在川剧历史长河中,舞台上曾涌现出一大批成就卓著,声名显赫的艺术巨匠和表演大师。他们在继承前人艺术成就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勇于探索并不断改革创新,从而形成了风格各异的演唱特点,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艺术流派。川剧中的流派一是以杰出的艺人的名字命名的。如曹(俊臣,武生、武丑,有“曹大王”的赞称)派、旦行的浣(花仙)派、丑行傅(三乾)派。由于川剧是以主演为中心的演员艺术,演员本人广泛学习与继承前辈的表演技艺,结合本身的性格爱好、生理特征和艺术修养在艺术上所形成的不同的艺术见解,并据此所创造的独具特色的表演剧目、方式和手段,经过频繁的演出实践,得到观众的承认和欢迎,从而在川剧舞台上形成以主要演员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创造的不同艺术流派。二是以河道,即流行地区不同而称派的,如:川西派(以高腔、灯戏为主),包括以成都为中心的温江地区各县,以胡琴为主,形成独特的“省调”;资阳河派(以高腔为主),包括自贡及内江地区和县市,以高腔为主,艺术风格最为谨严;川北派(以唱弹戏为主),包括南充及绵阳的部分地区,以唱弹戏为主,受秦腔影响较多;川东派(以唱胡琴为主),包括以重庆为中心的川东一带,因重庆为四川商业中心,来此演出的外地剧种很多。特点是戏路杂,声腔多样化。
川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声腔流行地区不同,艺术的师承关系不同,大约在清同治和光绪年间,一些流派逐渐形成了。川剧流派的形成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在表演上具有自己独特的、系统的、符合观众欣赏要求的理论根据和艺术创造,并在频繁的演出实践中得到观众的理解和熟悉,而不是通过评选、大赛和某位专家的批准;二是集百家之大成,取长补短,兼容并蓄,而不是简单地继承某一流派创始人或传人的艺术衣钵;三是必须建立以主演为中心的创作和表演团体,从编剧、演员、作曲、乐队、服装上形成统一的艺术风格。
川剧各个流派的出现及其流传发展,曾使川剧舞台呈现出争奇斗艳、群芳竞辉的繁荣景象,也将川剧表演艺术不断推向新的高峰。各个流派的出现及其相互间的竞赛,确实展示出了艺术家们的独创精神和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同时,在各流派的竞争中,也不能不受群众欣赏要求和审美情趣的影响。因此,凡是符合时代要求,健康而美好的艺术流派,必然受到群众的喜爱而得到生存和繁衍;反之,就会失去生命力而逐渐被社会所淘汰。所以,艺术流派的创立与发展,对于川剧艺术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早在川剧形成初期,舞台上就出现了不同行当的不同流派。各个流派的创始人除擅长的剧目不同,扮演的人物不同之外,最重要的区别则是表演特色和演唱风格的不同,听之韵味迥然,观之各具风采。关于“四功五法”,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做法,但必须统一在川剧艺术这个大的讲究程式的规定情境中。万变不离其宗。由川剧这种艺术样式的内在规定性所决定,流派实际上是同中求异的产物。在行当范围内,川剧中的流派事实上是大同小异。大同并不是否定流派,而是强调在川剧艺术的质的规定性之下,艺术个体应该而且有理由存在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如果千人一面,川剧艺术就失去了它应有的光彩。从这个宏观的角度来讲,各个流派的差别就是体现在微观上的了。弥久常新之志,正在于不是固守陈法,而是不断寻求拓展创新的路径。同时也应注意创新首先是一种值得肯定的态度,至于创新的结果如何,却应作系统客观的探讨。其实流派的产生本身就是叛逆的结果。学流派,不应被流派所累,反对刻板雷同,而应根据自己的条件,取长补短,刻苦钻研,融会贯通,把师承各家学来的东西融化在自己的表演当中,也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好演员,才能创出新流派来。
艺术史告诉我们,文学艺术的繁荣是在百花争艳中得以实现的。一种艺术形式涌现各种不同流派,也是在竞争中得以实现的。诸家并存,流派兴起,彼此竞争,相互借鉴,既是文学艺术发展的动力,也是臻于成熟的标志。艺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因素十分复杂,应作具体分析。就基本因素来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凡是自成流派的艺术家,必像王麻剪刀、王致和臭豆腐那样,有别人无法取代的地方,拥有自己的剧目和作品,形成与众不同、自成一家的风格特色;另一方面,艺术风格和造诣为受众所承认,并拥有相当数量的景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