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行当的含义

第一节 川剧行当的含义

戏曲发展的雏形阶段,舞台上只有两个演员,以说笑逗乐的方式进行表演。那时虽然还算不上是真正的戏剧,但演员所扮演的特定的角色和明确的分工,已经含有了行当的意义。以后随着戏曲表演手法的丰富和完善,角色分工也逐渐明确并系统化了,由此产生了行当。

行当是戏曲中艺术化、规范化的性格类型,又是表演程式的一种分类系统。每个演员在学戏的时候总属于某一行当,俗称“工某某行”。演戏时,观众对人物属于什么行,可以一目了然。

行当是戏曲表演风格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戏曲表演的特征之一,行当的划分是与川剧表演程式的凝练、写意、夸张等风格相统一而协调的。它运用戏曲的手段,把舞台上男女老少、忠奸善恶、贫富贵贱等形形色色的人物,从内在气质、外貌特征、社会地位,以及舞台上如何体现的艺术方法,综合起来进行全面的、系统的人物分类。这就是生、旦、净、末、丑各个行当形成的基础。所以行当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角色形象的分类,二是演出技能的分类。

从造型方面来看,行当的划分是川剧程式化的表演手法在造型艺术方面的反映。川剧的人物造型比其他形式的艺术,如绘画、雕塑、电影、话剧、歌剧、舞蹈等来得更夸张,更鲜明,它采取了以行当为基础的造型方法。俗话说世上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人的长相也是如此,包括年龄、性别、肤色等等,就是孪生姐妹,因性情不同,也会有微妙的差别。再退一步说,真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因其生活的阶层、环境的不同,仍然会从穿戴和气质各方面反映出各自的特性。但从另一方面说,人与人,又往往会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比如说两个老人,个性未必相同,然而步履、神情、姿态毕竟打上了老年人共有的烙印……所以说人在外形方面确有许多共性的东西。川剧人物的舞台造型采用行当的分类法,恰恰就是抓住了人在外形方面的某些共性,分门别类地进行集中归类,这就是川剧以行当为基础的造型方法。其目的,是为了帮助演员更好地塑造角色,也为了帮助观众在最短的瞬间,了解角色。

从表演技术方面看,川剧是一门特别强调表演技巧的舞台艺术,演员需要学习许多程式化的表演身段。所有的川剧演员在没有确定行当之前,都要接受同样的基本训练,如喊嗓、吊嗓、念白、走台步、练把子功、练毯子功等等,一旦确定了行当之后,还要按照行当的要求进行训练,并有所侧重,比如有几个行当特别着重唱工,有几个行当特别着重武功,有的是唱做并重的,有的是文武并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