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服装来源

一、服装来源

中国传统戏曲服装,又称行头或戏衣,是古代戏曲服装的称谓。川剧服装与京剧服装大同小异,分衣、盔、杂、把四箱。在戏曲史上分“江湖行头”、“内班行头”、“私房行头”及“官中行头”。

江湖行头一般是无固定戏主、四处流动演出的民间职业戏班所用的行头。行头很简单,有时只能照顾主角。

内班行头是以扬州大盐商为戏主的戏班,备皇帝南巡承应演出用的行头。不仅豪华,且有各种特制的衣装、砌末等。

私房行头是指演员个人自备的行头。是一些有高收入且艺术上有追求的演员,在戏装的设计和制作上要求结合演员的意图,进行各种创新而自备的新颖行头。有了私房行头之后,就把戏班公用的行头称为了“官中行头”,有的剧种称为“堂众行头”。

人物的冠戴即称盔头,它们是剧中人物造型的重要手段。早在宋真宗时,杂剧已专演故事,剧中人物不但有男女之分,而且每个人的身份、境遇都不同,所着的戏衣、冠戴也增添了很多。元杂剧题材更为丰富,《太和正音谱》中列为12科,其中所列元剧作家撰写出的剧目就有138种,著名剧作家关汉卿的就有60种。随着如此繁多的剧目创作和演出,剧中人物的不同穿戴也必然增多。据《元刊杂剧三十种》中一些剧本的舞台提示可知,元代戏曲演出已有:“披秉”、“素扮”、“道扮”、“蓝扮”等名目。“二披秉”即是十二科中反映民间生活及穷苦平民等题材中人物的衣着。“道扮”即道家的打扮,是十二科中反映“神仙道化”题材中人物的衣着。到明代传奇兴盛,舞台美术又有了极大发展,除继承了元代戏衣装扮的一定规则外,戏衣的样式和名称比起元代戏衣已有了不少的变动。

尤其是明代后期,“昆山腔”盛行的200多年中,因上演的剧目不断更新,剧作家对舞台美术的重视,表演艺术的发展和提高,使歌与舞有了高度的综合,演员行当的分工更加具体明确,并得到全面发展。由于戏班经济条件的改善等因素,在舞台美术方面出现了一个从戏衣、盔冠、化妆、砌末、装置等全面发展的新局面。这一时期舞台美术的发展,在戏曲舞台美术史上起着集中、提高、承前启后的作用。如:当时民间戏班行头已分成衣、盔、杂、把四箱。“衣箱”中又分大衣、布衣。大衣箱中分文扮、武扮、女扮等。戏衣方面,由明代皇帝特赐品——“蟒衣曳披”的式样仿制而来的戏衣蟒袍,在万历年间戏班已有使用,它与明代皇帝的服装中已成龙形的蟒纹相比,只减少一爪,以区别于至尊的御袍。又如戏衣中的“靠”,这个名称在《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的穿关中已经出现,但当时只有少数剧中的神和人穿用。如《观音菩萨盂兰记》中的韦天、《宝光殿天真祝万寿》中施结观用金靠、《韩元帅暗渡阵令》中项羽穿乌靠,这说明宫廷戏衣中的“靠”的色彩在民间演出的戏衣中还没有分为五色。而《穿戴题纲》中记载宫廷演出的“靠”的色彩已经有了黄、红、绿、白、黑等色。当时民间戏班之戏衣只有五色,至清中叶又出现上五色、下五色。为了利用服装色彩来渲染舞台气氛,清代舞台上已用全堂色,全堂色是指从大帐、桌围椅披到剧中人物的戏衣装扮全用一色。如喜庆场面用红色,称“红全堂”;丧祭场面用白色,称“白全堂”;宫廷场面用黄色,称“黄全堂”。当时这样的服装和摆设,只有盐商的“家班”才能有条件使用。可见明代以来的戏衣是从历史和现实的生活服饰中,择取了某些式样加工美代而成。在装扮时,又根据剧中人物的官职、职业、身份不同,使之规则化,形成了一套舞台穿戴规制。在宫廷演出和民间戏班里均如此装扮。戏衣在长期的选择和积累过程中,形成了不分朝代、不分地域、不分季节这三大要素,一直沿用至今。川剧服装继承了传统戏曲服装的特点,并在长期实践中有了丰富和发展。

传统戏衣从宋、元以来逐步演化过来,清以后还有少量清装、旗装。清末还有各种改良戏衣。近年来,各剧种在表现古代、近代和现代生活方面,作了多种尝试,因此,现代戏曲戏衣既有深厚的传统,又有神韵浓烈的时代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