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川剧程式套路
二、川剧程式套路
戏曲的特征在于它的程式性、虚拟性、综合性。这些特征决定了戏曲表演的特殊表现方式——程式化的动作。没有这种程式的表达就没有戏曲。程式贯穿在戏曲表演的方方面面,这里不能尽说,下面只介绍几种程式表演套路的特技表现,以见一斑。
1.自报家门
所谓自报家门,就是用自己的口吻向观众直接进行自我介绍,客观地交代角色的情况,以便观众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剧情的发展。它是一种戏剧特殊的表现手法,在戏曲的传统戏中普遍运用。而在许多新编剧目中,对剧情和角色的介绍,则一般不再采取这样的手法。
它由引子、定场诗、坐场白组成。
(1)念引子:剧中主角第一次上场时,半念半唱一些韵文结构的词句,它笼统地表白自己的心情、处境、身份、经历、性格,抒发志趣、抱负、情绪。
(2)定场诗:角色念完“引子”以后要念的四句诗(多为七言体)。内容大半是介绍剧中的特定情景和人物的思想感情。
(3)坐场白:是主要角色念完“引子”、“定场诗”以后所念的一段独白。内容是介绍人物的姓名、籍贯、身世以及当时的情况、事件过程、心理活动等。
2.跑龙套
在戏曲角色中属于杂行,专门扮演剧中夫役、宫女、士兵等随从人员,因穿特殊形式的龙套衣而得名。在戏曲表演中,几个人可以虚拟千军万马,这一点主要表现在“龙套”身上。龙套是以整体出现,一般以四人为一堂,在舞台上用一堂或两堂龙套,表示人员众多,起烘托声势的作用。龙套总是跟着主帅“跑”上“跑”下,台上各种集体上下场的队形、舞台部位的变换乃至舞台气氛、环境的变化,都要靠龙套“跑”出来。“跑”龙套有多种程式排场及队形变化。每种队形均有自己的专业名称,如扯四门、大摆队、二龙出水、倒拖靴等。在队形变化时往往还伴随各种曲牌的演奏或演唱。在官吏审案的大堂上,有时龙套还须大声喝喊,以示堂威。
龙套表演程式分上场、走场、下场,非常丰富。
(1)上场的程式主要有:
站门、大摆队、小摆队、大八字站门、一字上(一条鞭上、一条边上)双一字上、斜一字上、斜门上、挖门上、倒挖门上、两边上、圆场上、二龙出水上,即两边冲上、碰头、两边抄上、双进门、骨牌队上(骨牌对上)、倒脱靴上、搭轿上、夹饽饽上、正一字上、跑过追过走过上、擒住上、救回上。
(2)走场调度的程式主要有:
归里、归正、合龙口、太极图、领起圆场、归后正一字、归一条边、归小边斜一字、归大边斜一字、一翻两番、正领里挖门、倒领里挖门、扯四门、扯斜门、鹞儿头会阵、龙摆尾、推磨斜胡同、斜门归一字、领起反圆场、十字花、走蛇蜕皮、亮顺风旗。
(3)下场的程式主要有:
套门(插门、领起下、领下)、反套门(倒套门、倒插门、倒领下)、一字退下、斜一字下、一条边下、一窝蜂下、两边下、两边翻下、两边抄下、两边冲下、双进门下、斜门下、双斜门下、倒卷帘下、倒脱靴下、翻倒脱靴下、二龙出水下、钻烟筒下、龙摆尾下(卷席筒下)、骨牌队下、夹饽饽下、圆场下、跟下、窝下、搭轿下、摆队相迎下、跑过追过走过下。
3.起霸
这是川剧表演中常见的程式套路动作。相传因首先用于明代传奇《千金记·起霸》一折而得名。它是表现古代将士出征上阵前整盔束甲的情境。起霸集中了基本功中很多动作和技巧,组合成连续的舞蹈,充分展示武将的威风气概,烘托渲染战斗气氛。起霸在不同剧种中名称不一,动作组合也不尽相同。明代沈采有一部传奇作品叫《千金记》,写的是楚汉相争,项羽与刘邦大战的故事,其中有一折就叫“起霸”。在这折戏中,西楚霸王项羽有一组威武勇猛的动作,体现了项羽的雄风。后来艺人们将它的内容加以丰富和规范,编成了完整的套路,用以表现武将们在出征前的整盔束甲,做好战前准备的英姿,并命其名曰“起霸”。其实按《千金记》的原意应该叫“霸起”,即“霸王起兵”之意。“起霸”的形式要根据不同情况与不同人物来安排式样,样式不同,叫法也不同。男武将出场的“起霸”叫“男霸”,女武将出场的叫“女霸”。这两种都统称“起全霸”,也叫“全霸”(即完整的“霸”)或“大霸”。从形式上说,“全霸”必须包括面向里与面向外的两次亮相,如果只朝外亮一个相,那就叫“半霸”(即只起一半)。
另外,从上场门出场的叫“正霸”,从下场门出场的叫“反霸”,而面向里,倒退着出场的,就叫“倒霸”了。还有单人出场的叫“单霸”,上场下门同时出场的叫“双霸”,多人排成一横排亮相、报名,这就叫“多人霸”。
4.走边
这是武戏所用的一种程式套路,指的是在夜间蹑足潜踪,沿小径、靠墙边的探走疾行。一般都是紧身装束,短小打扮,所谓“身着夜行衣裤”是也。它要求演员要有轻捷矫健的功夫与灵、巧、脆、快、飘、帅的功架,并要把种种“筋斗”穿插其间,给人一种英武的美感。走边也分各种不同式样。一人叫“单人走边”(简称“单边”),二人同时走边叫“双人走边”(简称“双边”)。“双边”较“单边”复杂,因为有二人相互穿插换位造型。集体同时上场走边叫“多人走边”(简称“群边”)。从总体上讲,走边分两类,“响边”与“哑边”。走边时唱曲牌的称“响边”,“响边”配以打击乐的声响;“哑边”则不用乐器伴奏,不唱曲牌,只配以鼓声,以渲染烘托夜深的气氛,但有时为了与演员节奏组合,偶尔也用一二下打击乐点。还有一种叫“水边”,就是在水中的舞蹈,如行船、水战之类。走边在不同剧种中名称不一,动作组合也不尽相同。
5.趟马
“趟马”是戏曲表演的程式动作,也叫“马趟子”。这两个名称正好将两个汉子颠倒过来构成两个词组,其实意思是一样的。趟马即是跑马,就是策马疾行。在表演程式中,主要由“圆场”、“转身”、“挥鞭”、“勒马”、“打马”、“高低亮相”等动作组合,构成了相对固定的套路。女角色有时还增加鹞子翻身、卧鱼、掏翎子等动作。视剧情需要,可繁可简,多用于表现策马疾行的情节,构成了相对固定的套路。表演要求姿势矫健,动作利索,须有跑圆场的功力,可以表现不同的性格和情景。其中包括“单人趟马”、“双人趟马”、“多人趟马”等。不管多少人“趟马”,总是由一人先上场,然后引第二人或多人尾随而上。还有一种极为特殊的二人并骑一马的情形,它虽为二人,但一人策马,一人跨随,也应归为“单人趟马”之列。趟马在不同剧种中名称不一,动作组合也不尽相同,各有自己的风格特色。
6.档子
武打表演程式,用以表现战斗场面和渲染战斗气氛。凡交战双方的人数在三人以上,或彼此人数相当,在舞台上表现对打场面的称为档子。或持兵刃交战,或徒手格斗。档子名称根据人数而定,如交战双方为三人的,称“三股档”,四人的称“四股档”,以此类推,根据人数多少而定名。舞台调度、步位均有一定的格式。有时上场人数可由少增多,先打四股档,后变为六股档、八股档,人数更多的群打场面,称“群档子”。
7.对子
戏曲武打程式。二人对打的套子都称“对子”,包括徒手和各种兵器对打。往往是用两种不同的武器开打。每一套“对子”各有一定的章法,打法各异。徒手的称“对拳”;双方持同样武器的有“对刀”、“对枪”等;持不同兵器对打的把子有“单刀枪”、“大刀双刀”、“大刀双剑”、“大刀枪”、“棍儿枪”等,属把子功。
8.耍下场
戏曲表演程式,属把子功。表现战斗中胜利者的得意情绪。武戏开打后,胜利一方的主将在台上舞耍手中兵器,以显示人物的飒爽英姿、威武雄壮。有耍“枪下场”、“刀下场”、“棍下场”等,耍后下场。
9.抬轿
戏曲表演身段程式。一般为二人抬或四人抬。坐轿人居中,抬轿人分列前后。起轿时,轿夫两臂弯曲于双肩头,缓缓站起,双臂晃动,走抬轿步。行进间,坐轿人、抬轿人动作协调,步法一致。上坡时,前者直立,后者屈腿走矮步,下坡时换作对应动作。表现路段坎坷时,抬者下蹲,以示轿体大幅度地起伏晃动。
10.跑圆场
表演动作程式。演员在舞台上所走的路线呈圆圈形,周而复始,称为圆场。圆场的速度多为由慢到快,因此又称为跑圆场。跑圆场的步子要小、快、均匀,上身要求纹丝不动。
为了表现当代生活,塑造当今的人物形象,富于创造精神的演员开始从其他门类的艺术中汲取营养,并且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加工,创造出一些新的身段、技巧,形成许多新的表演程式,以适应排演新编剧目,特别是现代戏以及少数民族题材剧目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