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着装原则
四、着装原则
1.戏曲服装
传统戏曲服装泛指蟒、靠、帔、褶等。基本样式约20种左右,但变化多端,富有艺术表现力。传统戏衣质料以绸、缎、绉为主,并绣有镶金错银的精美图案,如龙、凤、鸟、兽、鱼、虫、花卉、云、水、八宝、暗八仙等。刺绣有绒绣、夹绣、平金、金夹线、银夹线等区别。这些图案是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主要因素,而且起到了装饰和美化的作用。另外,还有一部分图案表现了人物身份、地位的服饰形制。
蟒袍:圆领、大襟、大袖,长到脚面,袖裉下有摆,绣龙或凤。后妃、贵妇、女将穿。蟒袍的颜色,包括各种正色和副色。皇帝穿黄,其他官穿其他颜色,年轻者穿白、粉红、湖色蟒;红蟒较为贵重;粗犷豪放者穿黑蟒;年老的穿古铜或香色蟒;文官穿团龙蟒;武官多穿大龙蟒。一般在穿时,男蟒加三尖领,女蟒加云肩,皆腰围玉带。
官衣:地方官员的知府、知县可穿官衣,但蟒和官衣都属于朝服及礼服。在舞台上有一句台词“相府门前七品官”,也说明相当于这种身份者均穿官衣,样式和蟒相同,但无满身纹绣,只是胸前后心上绣有仙鹤等飞禽。中级以下文官公服,有紫、红、蓝、黑、香色等。男官衣穿时腰围玉带,女官衣则束软带或多彩丝绦。
靠:靠是武将的戎装,各种正色、副色具备。是元帅、大将在出征前点将或战役中防身的铠甲,是一种美化的舞蹈服装。圆领、紧袖、长及足。靠分成前后两扇披在身上。其上部、下部及两肩绣鱼鳞纹或丁字纹,肚子处,是一块比腰围还宽的长方形,叫靠肚。靠肚一般绣有凸出来的虎头,现在有的经过改良也有例外。靠肚下面垂着的一扇,叫做“吊鱼”。中部靠肚略阔,硬里、凸起,绣虎头或龙纹。在大腿的两侧,系有两片长方形绣有鱼鳞图案的甲叶子,称为下甲,或靠腿。演员经常把两片下甲提起来,进行一些舞蹈动作。女靠和男靠大致相同,靠肚下缀有飘带。靠有软、硬之分,硬靠需背三角形靠旗4面,软靠则不背靠旗。色彩用法与蟒相同。靠的两个袖口是收紧的瘦袖。两个肩膀头上绣成蝴蝶翅膀形的,也有绣虎头的,叫做护肩。脖子上一般围有一块护领,上面绣着云头,又叫三尖。三尖是苫肩的讹音,实际上应该叫做“苫肩”,意思是遮盖住肩膀。靠是用各种颜色的素段子制成的。小生和不戴髯口的武生扎靠时,胸前或需加彩球,女靠胸前或加护心镜。
铠:样式和靠相近,但无凸起的靠肚,下甲连在铠上,且不背靠旗。以红色居多,为禁军专服。
箭衣:箭衣原来是清朝类似于蟒袍的一种服装。因为清代的人,尤其是旗人,精于骑马射箭,这种服装既是他们的官服,又是他们跑马射箭、打猎时穿的一种服装,所以叫做箭衣。箭衣的样式是小圆领,里边衬着白高领,大襟,跟蟒袍的不同点是瘦袖,袖口装着马蹄形的袖盖,这袖盖拔拉下来,可以把手背盖住,因此俗称马蹄袖。箭衣的全身尺寸,可以长到脚面,它的特点是束腰、紧身,这同一般的蟒袍不同,而且从腰部往下,前、后都是开岔的。穿箭衣的时候,为了骑马、射箭、跑路、战斗的方便,腰部常要系上一条大带。箭衣分龙箭衣、花箭衣、素箭衣三种。在二衣类中,箭衣的使用率较高,利用多种配件,互相搭配,改变了不同类型人物的形象,塑造的人物范围极广,上至帝王,下至贫民百姓,如:帝王一般骑马行走时,要穿龙箭衣、腰系大带,配以黄龙或黑龙马褂,肩搭三肩。
(1)素箭衣:穿得比较多的一种。素箭衣全身的料子都是本色的,不绣花,因此叫素箭衣。常见的有白色、黑色、紫色、灰色,其中黑色与紫色的素箭衣用处比较多,一般的公差、衙役、兵士、身份比较低的人都穿用。白色的素箭衣,用得不太多,一般是年青将领在战斗时,把铠甲脱掉以后,里面穿一件白素箭衣。
(2)龙箭衣:全身都绣着龙。凡是大将、驸马,都可以穿,因此皇帝穿龙箭衣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3)花箭衣:一般中层人物都可以穿。上边绣着各种各样的团花图案,箭衣底子也有各种颜色。
马褂:实际上这也是清朝的服装。然而,在川剧里,却是任何朝代都可以穿的。它经常都是套在箭衣外面,作为一种行路的外罩服装,当然也可以作为战斗时的服装。但穿箭衣马褂进行战斗的时候,显然不会是激烈的,一般都是点到为止。圆领、对襟、敞袖,长2尺(2尺≈0.34米)左右,有黄、红、黑色,分花、素两类。
开氅:兼有大衣和外套的两种作用。一般作为武将的便服。与员外绅士们所穿的帔的性质是相同的。开氅主要是武将,一些占山为王的寨主,或者一些有武术的侠客、武士们所穿。开氅的式样是和尚领子,斜大襟,宽袖子带水袖,长度拖到脚面。袖裉下有摆,特点是在左右胳肢窝下边沿着开衩的地方,有两条硬质地的宽边,俗称“摆”。这摆是比较硬的,平常耍弄起来有点弯扭,不那么灵活。开氅的前后襟上绣有麒麟、狮、虎等兽,但不能绣龙,因为是武人穿的,四周有花边,颜色有黄、红、紫、绿、白等。
穿开氅的时候一般都把战斗的服装穿在里面,有的穿箭衣,有的穿紧身的短袄、短裤,可以随时用双手把大襟拉开,露出里边战斗的服装,以此来显示一种威武、勇敢的神态或者渲染战斗紧张的气氛,而且还可以随时把它脱掉,脱掉后立刻就可以进行战斗,因此叫做开氅。开氅的颜色很多,红、杏黄、蓝、白、黑、紫、绿、粉红、古铜、天蓝、草绿等各种颜色都有。
帔:表现帝王、官宦绅士在休闲之时常用服装,帔都是用缎子做的,上面一般都绣着各种花样和图案,有龙、凤、仙鹤、鹿、花卉、禽鸟等各种图案。过去称帔为披风。长领、对襟、大袖、左右胯下开衩。男帔长至足,女帔长仅膝。表现夫妻关系时,多穿花色相配的帔,称“对帔”。还有观音专用的观音帔。黄帔作用也跟黄蟒相同,是专门给皇帝、皇后所穿用的;状元登科、新婚典礼和喜庆团圆场合的夫妇都穿红帔;蓝帔和紫帔的用处就更为广泛;素帔很少,一般都绣有图案和花纹。老年人用秋香色帔,其余人物的用色没有严格规定。
褶子:是戏衣中用途最广泛的,无论男女、老少、贫富贵贱均可穿用。褶子的式样是大领,斜大襟,宽袖子带水袖,因为很像和尚、道士所穿的道袍,所以俗名又叫“道袍”,褶子也分男褶子、女褶子两种。女褶子在旦行中分为两种样式,其一是老旦行当穿着的,其二是青衣行当穿着的。在青衣行当穿着的女褶子类中又分花、素两种,女花褶子多为小姐穿着的,主要为穿帔时的一种衬衣。素褶子又名为青衣或青褶子。旦角穿的褶子比男褶子稍短,有一种对襟的黑色素褶子,滚蓝边,称“青衣”,是中青年贫妇所穿。
八卦衣:与褶子样式基本相同,上绣八卦及太极圈,四周有花边,腰际亦有花边,并垂飘带两条。多为黑、紫色。有道术的高级谋士穿用。
太监衣:与褶子样式基本相同。大太监可以穿蟒、花褶子,小太监穿用黄缎制成,绣有宝蓝团龙,有花边,腰际有排穗。
茶衣:蓝布对襟短衣,用时腰束白布短裙。分为两种,一种是跟褶子相同,斜领,大襟,穿这种茶衣的比较多。还有一种是对襟的,穿的比较少,一般只有儿童穿。茶衣的袖子有带水袖的,也有不带水袖的。有的上面穿着茶衣,下面穿着裤子;有的在裤子外边再系一条短裙子,这短裙子的名称叫“腰”。凡是系上腰包的角色,表示他有一种特殊的身份,比如酒保一类的人,给人递茶送水的时候,当围裙使用;还有一些手艺工匠在工作的时候,当做工作的服装用,一般的情况就只穿一件茶衣和裤子。
宫装:宫廷后妃、王室贵妇所穿。圆领、对襟、大袖、腰际以下缀有五彩飘带数十条,内连衬裙,周身绣花。用时需加云肩。宫装或宫衣的样式跟女蟒相似,不同点是女蟒的底襟下边什么都没有。但宫衣就不一样了,尺寸比女蟒长一些,从腰部开始,底襟周围缀有很多五色绣花的飘带,非常漂亮,还有一些色彩鲜艳的穗子,显得较女蟒鲜艳华丽。穿女蟒要求场合庄严隆重,穿宫衣的则是在一种比较随便合适的场合。除了王妃、公主穿宫装,神话剧的仙女也穿宫装,因为她们都是华丽、漂亮的角色,最有代表性的是杨贵妃。
袄裤:即武生、武丑用的袄裤,分打衣、快衣两种:
打衣为大领、大襟、束袖,下摆有打折绸边两层,名为“走水”,为江湖武人用;
快衣为圆领、对襟、束袖,下摆无走水,为武生、武丑扮演民间英雄及家丁、武将等用。
武旦用的袄裤,立领、对襟、束袖、缎制绣花,多用于民间会武艺的女子;花旦穿立领,大襟、小袖的绣花袄裤,系绣花汗巾,四喜带,一般用于小户人家女子及丫环使女;彩旦袄裤多肥大,长及膝,深色,镶阔边,多扮茶婆、媒婆。
罪衣罪裤:也是裤衣裤袄的一种,是用红布做的,不是用绸子、缎子,样式朴素,这是专门为犯罪的人穿的,所以又叫“罪衣”。女式罪衣的形状是小领,对襟,腰里扎着素白色的腰包,这腰包也有个专门名词叫“罪裙”。
彩裤:彩裤是每个演员都必穿的,它有红、黑、白、粉红等多种颜色。多为素地,各行角色均用。
裙:腰裙,一般旦角用的衬裙以白色居多。老旦的衬裙为绿色。白色腰裙系在衣服外面,表现病人、行路人或犯人;水裙,白布短裙,多与茶衣、短跳等配合使用,多为渔民、樵夫、店伙计等所用;战裙,与袄裤结合使用,类似靠的下甲;花旦用的裙子花式很多,与袄合穿。
坎肩:穿在外面的无袖上衣,又称马甲、背心。花坎肩,为花旦、小旦穿,缎制绣花。女穿大坎肩基本上是扮演平民女子、宫女、丫环等。素坎肩,老学究、媒婆等用。而男用坎肩也是一些身份较低的人,如江湖医生、私塾先生之类的角色穿用。一般上层人士很少穿用坎肩。
卒子坎肩:红色,有花有素,中间有白色圆块,书一“卒”字或“勇‘字,在舞台上表示兵卒身份。为小卒、报子穿用。
和尚马甲:黄色,腰际镶绿绸。或绿色,腰际镶黄绸,勇猛的和尚及伽蓝神穿用。
水田纹背心:道姑专用。
斗篷:披在肩上的无袖外衣,多与风帽结合使用。男的有红、黄等色,女的颜色较多。斗篷是挡风御寒的一种服装,所以在舞台上用的时候,大部分都在行路、出门的时候穿用。
龙套衣:圆领、对襟、大袖、长及足,前后开衩,上绣团龙。四周镶的宽边,有白、黄、绿、红、蓝等色,龙套专用。
2.盔头
传统戏曲中把剧中人所戴各种冠帽通称为盔头。目前,舞台上常用的盔头有很多种,分为四类:冠、盔、巾、帽。传统的盔头约有300种,包括各种大小附件。它们和戏衣一样注重装饰,但因剧目、剧种不同各有变化。冠一般多是帝王、贵族的礼帽;盔一般为武士所戴;巾多为软件,属于便服;帽类名目繁多,最复杂。帽有软硬之分,也有贫贱之别。有帝王所戴的皇帽,也有穷苦人所戴的帽,有官僚所戴的纱帽(亦有忠纱、奸纱、圆纱、相纱之分),也有鞋帽、侯帽、僧帽、皂隶帽、罗帽。另外,除这四类外,还有各种附件。
皇帽:皇帝专用的礼帽,又称王帽。帽形微圆,前低后高,背后有朝天翅一对。黑地饰以龙纹。顶端有黄色大绒球两个,旁缀珠子。左右各挂黄色大穗。
侯帽:分金、银两色,为封侯者所戴。平顶方形,两旁有微微上翘的宽翅掩着双耳。
鞑帽:黄缎制,顶部有一大绒球,旁有珠子、小绒球,背后有短穗,飘带,为皇帝、大臣微服出行时所戴,有时也用作番邦大将的穿戴。
罗帽:帽身较高,有六棱,顶端有圆球。分软、硬、素、花、软罗帽可折合,有黑和花两种;硬罗帽插直,上边缀满了绒球和珠子;素罗帽多为家院和武戏中的武士等下层人物所戴;花罗帽则有花绣,还缀有绒球,多为江湖侠客一类人物戴用。
太监帽:帽顶近圆,缀一绒球,后沿高出帽顶。金、银色为大太监戴用,黑色为小太监戴用。
纱帽:纱帽是古代官员戴的一种帽子,生角扮演的文官所戴,帽子当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乌纱幅,简称为纱帽。帽形微圆,前低后高,纯黑色,这种纱帽的正式名称叫“幞头”。纱帽的帽身背后下端,左右对称平插一对帽翅,像左右平伸的两只脚,叫纱帽翅。纱帽翅的正式名称叫做“展”。纱帽翅有好几种,最常见的是方翅的纱帽。这种方翅纱帽是一些正派官员戴的,老生、小生一般都戴它,翅子是长方形略带椭圆形的。还有桃形的尖翅纱帽,戴这种纱帽的人物,都是贪婪、狡诈、凶残一类的官员。所以尖翅纱帽又被叫做“奸纱”。圆翅纱帽为丑角文官所戴。那些昏庸糊涂的贪官和一些诌上骄下、吹牛拍马的势利小人,或是险诈狡猾、阴谋害人的人物,都戴圆翅纱帽。还有一种桃叶翅纱帽,称学士帽。
草帽圈:为渔夫、樵夫所戴。帽有圈而无顶,也有绸面绣花的。
渔婆罩:为渔女、村姑所戴。虞姬也戴。像草帽圈,绸制,四周缀以凤毛穗或小珠串,正中有一大绒球。
皂隶帽:长方形,黑色,正面绣寿字纹,一侧插孔雀翎,皂隶专用。
毡帽:毡制,帽高而窄,略向前折,顶端为小须一片,有蓝、白色。红色一般是劳动者所戴。
沿毡帽:老军、更夫所戴,平顶阔沿。
鬓帽:为净、丑所扮的绿林人物所戴,用马尾编成,黑色。
风帽:尖顶,下端披在肩上,以御风寒。皇帝戴黄色,女风帽有花绣。
汾阳帽:权势显赫的宰辅所戴,金地龙纹,缀有绒球和珠子,两旁为金色如意翅。
扎镫:帽形近方,前低后高,背后有朝天翅一对,属于武帽。金、银两色,上加绒球和珠子。
驸马套:舞台上的驸马戴的帽子。它的特点是在纱帽壳上套着一圈特制的装饰品,包括双龙戏珠的贴金立翅(附于纱帽壳背后)以及大红绒球、红色穗子等。
皇巾:黄缎制成,前低后高,背后有朝天翅一对。一般是皇帝生病时戴的。
相巾:方形,正面缀有白玉一块,背后有一对朝天翅。宰相便装时戴。
文生巾:缎制,有花绣,自帽顶至两侧有如意头硬边作为装饰,背后垂有飘带两根。凡是比较清秀、潇洒的书生和一般扮演儒雅公子的角色都戴它。文生巾自帽顶至两侧的后半截有扇子形的硬边,与左右如意头的硬边连接。挂流苏,两耳下垂丝须。巾背垂有两条飘带。又称公子巾,或小生巾。
武生巾:类似文生巾,但没有飘带,只是在两边挂穗子,顶部缀有小火焰。开打时摘去流苏。
荷叶巾:顶方,上有檐,似荷叶覆盖,以缎绣花者为多。丑扮的文人戴。
棒槌巾:缎制绣花,前低后高,背后有桃叶形小翅一对,可以摇动。恶少所戴。
员外巾:斜方形、缎制,多绣寿字纹,背后垂软翼两片,有飘带。乡绅、员外所戴。
八卦巾:帽形与高方巾相似,上绣八卦、太极图,背后有两根飘带。用于剧中有道术的人。
高方巾:黑缎制成,像旧式斜坡形屋顶,缀有白玉一块。多为穷生所戴。
解元巾:取得功名的文人所戴。缎制,有花绣,前低后高,两旁有如意形软翅。
太叶巾:为旗牌、校尉所戴。巾后有大板披风,旁有飘带。
鸭尾巾:缎制,由毡帽演化而来,顶部小须放大,形如鸭尾,正面缀白玉一块,为店主所戴。许仙戴的鸭尾巾称许仙巾。还有硬花鸭尾巾,缀有绒球、珠子,用于某些江湖人物。
扎巾:是一些穿箭衣、开氅的武将或有武功的人戴的帽子。有软、硬之分。软扎巾,缎制绣花,前圆形,后有一板竖起。同时加面牌,或加额子。
冠:是比较郑重的礼帽,一般都是硬的,比如皇帝戴的平天冠、九龙冠。年轻的皇子、太子戴的紫金冠,还有皇后戴的凤冠等。
平天冠:多用于天堂或地狱的统治者,如玉皇大帝、阎王等。武则天带女平天冠,略小些。平天冠的冠顶为一长方形平板,前后垂旒,左右挂大穗。
九龙冠:皇帝便装时戴。由皇巾加以纹饰而成,上有九龙。
凤冠:皇后、贵妇或新妇所戴。形如折扇的扇面,以玲珑的点翠立凤为主要装饰,凤嘴衔有珠串,中间短,两侧长。左右挂排子穗,背后挂一排短穗。
紫金冠:又名太子盔,多用于王子及年少的将领。前扇为额子,后扇在圆形头盔顶上加多子头。左右挂长穗,背后挂一排短穗。
帅盔:专用于主帅。形如覆钟,顶端有戟头和红缨,背后有小披风。前面加大额子。老旦帅盔就是在老旦凤冠的基础上加戟头、后兜,如佘太君所戴。
罐子盔:形似帅盔但简化了,不带额子,为御林军所戴。
草王盔:与皇帽类似,金地,多用于非正统的称王称霸者。草王盔的龙纹比皇帽少,且不挂大穗,但可插翎子。
中军盔:圆形,似一覆盒,金色。为中军所用,男、女武将还佩戴荷叶盔、狮子盔、虎头盔、蝴蝶盔。
夫子盔:扎巾盔的进一步装饰化。红夫子盔为关羽专用,白夫子盔为岳飞等人用。其额子两边的挂耳及后兜均特大,两旁挂大穗、飘带,顶部大火焰的两侧还缀以珠项。
倒缨盔:为武将所戴,盔后垂红缨一束。
八面威:为大将所用,由倒缨盔装饰而来,上有八角形宽檐。
额子:半圆形,饰有珠子、绒球,正中有面旗,两端有挂耳。额子可以单独用,也可以与帅盔、扎巾、多子头等合用。额子分大小,最简单的小额子,为校尉、刽子手所戴。一般大额子为大将所戴。七星额子为女将所戴,有大绒球两层,每层7个。
3.戏鞋
戏鞋,就是传统戏曲演出中的各式靴、鞋。靴鞋是服饰的附属部分。长筒盖住脚面的深帮子鞋称为靴,余者为鞋。通过鞋面颜色、纹样的变化,鞋底厚薄的不同就能创作出多种样式的品种,以满足剧中各阶层人物的穿用。舞台上所使用的靴鞋,是通用的,不分剧目、不分朝代。以前戏班的靴鞋基本共享,备有各种靴鞋四五十双就足够用了。各地剧团建国以来,逐步建立专人专用鞋的制度,加上一些剧目专用鞋,现在有的剧团已添加到100多双。
靴鞋的种类归纳起来,可分四大类:长靴、短靴、男鞋和女鞋。厚底长筒靴,分绣面和素面两种,靴底的厚薄,从二寸至五寸不等,以适合演员角色的表演。长筒靴穿用的范围较广,所有文官武将、文生武生均可穿。短靴多用于武人,一般用薄底,便于开打。男鞋形似生活鞋,其特点是鞋头起立体线二条,俗称“双鼻”,或垫一个突起如意形,俗称“勾纹鞋”。女鞋面一般绣上花饰,武旦的鞋头加缀五色丝穗一绺,称为“彩鞋”,也用于花旦。
厚底靴:主要是厚底的官靴。是剧中男性人物普遍穿着的高腰厚底靴,生、净角色穿蟒、官衣、靠、氅时所穿,黑缎面、白底、高腰、方头。它的底的厚度是根据演员身材高矮或演员技艺水平而定的,底厚通常有二寸、二寸五、三寸、三寸五。官靴的靴筒子比较长,用青缎子做成,靴子底大约有二寸到四寸厚,并刷成白色。在舞台上靴底加厚,是为了美化角色、增加演员的身高,要和宽大的、夸张化的服装协调,尤其是穿蟒的、穿靠的,本来就很夸张,如果再穿个薄底的靴子,就很不相称了。由此可见,厚底靴本身就是一种夸张化的靴鞋,或者说是专门为表演和舞蹈设计的一种靴鞋。
朝方靴:又叫薄底靴子。一般是丑角扮演的官员、文人穿。形与厚底靴相同,底稍薄。靴底厚为一寸。刷白色,靴筒较长。一般扮演官吏或太监等丑角穿用。行动比较轻巧一类的人物,也穿薄底靴子。
虎间靴:各色缎面,靴尖有虎头纹。厚底的绿缎虎头靴如关羽所穿的,薄底的多为武生穿改良靠时所穿。
快靴:靴底更薄,靴筒也较短,半高腰、薄底、缎面,有花、有素。多为着武打衣、快衣时所穿。是男性武打演员通用之物。一般武戏的角色,如武生、武旦、武净等都穿薄底,为的是在战斗的时候动作敏捷、轻便。
打鞋:多为布面,为士兵、马僮等穿用。
猴薄底靴:与快靴同,黄缎面,绣虎皮底纹,扮孙悟空专用。孙悟空穿蟒时穿猴厚底靴。
酒鞋:薄底、矮腰,为渔民等所穿。用缎面、布面制成,面上有鱼鳞纹或其他花纹。
彩鞋:剧中夫人、小姐、丫环等均可穿用,是女性通用之物。矮腰、薄底,杂色缎面绣花,鞋面上缀有一小团穗。
旗鞋:穿着旗装、旗袍的角色所穿的鞋。鞋形比较特殊,鞋面和一般彩鞋同,只是鞋底呈倒置花盆形,就是在普通彩鞋的中间加上一个花盆形的厚底。走起路来不太方便,不能太快。又称“花盆底”,扮旗装妇女专用。
登云履:员外、安人等穿用,鞋面上有福字。矮腰,底稍厚,多为缎面,前端饰云头。
抹子:因形似泥瓦工用的抹子而得名,即丑头穿的尖头便鞋。
4.假发
戏曲演出中生、旦、净、丑各行角色梳裹发式的各种用品被称为“假发”。舞台上的假发,要比生活中实际形态夸张,富有装饰美。这些假发是用人发或牦牛毛、马尾、粗丝线、纱等制成。一般常备的用品如下:
孩子发:是用人发或粗丝线制成的头套,前额齐眉,背后长及肩,为扮儿童专用的。
甩发:又称“水发”。一般表现角色不戴盔头、披散长发时戴,是用人发制成,置于网巾顶部圆孔处。净角用的较粗而且长,生角次之,丑角短而且细。
蓬头:以人发或牦牛毛制成的头套,表现角色蓬头散发时戴。大蓬头多用于凶猛的将领或某些天将、天神;小蓬头则多扮小妖精、小鬼时用。
髯发:用牦牛毛制成,条状形。一般是自然下垂,与髯口边缘合在一起;也有圈状的,扮太监、老妇多用此;另有一种飞鬓,俗称“耳毛子”,插于耳际,鬓发倒竖,为净角中性格暴躁、粗鲁的角色所用。
网子、水纱:这是各行角色表现多种发式的基本用品。网子是用马尾编织而成,似圆帽。顶端有圆孔,脑后开叉处有两根长带,用来勒头吊眉毛。水纱是用黑丝制成,用时浸水,紧裹在网子之外,头部四周。主要是为了将盔头戴在水纱上,然后系紧,比较稳固,对面部化妆能起衬托美化作用。
线尾子:粗丝线制成,垂于脑后,长及足踝,为妇女垂发的极大夸张。另外,线尾还须分出两绺垂胸前,有利于演员展现婀娜多姿的身段。扮丫环的年轻活泼女子可在线尾子外再加用长辫。
大顶:用以梳裹妇女假髻。人发制成。有两种梳裹假髻的样式:大头与抓髻。大头扮夫人、小姐;抓髻多扮丫环用,髻呈小拳形。
旦角假发的组成部分除大顶外,还有片子。
片子:分大片、小片两种。小片贴在额际,大片贴在两颊边缘。贴片分三种形式:大开脸、小弯、花片子。一般在正中用小片贴一小弯,两侧贴大片子,自额部经过鬓角,其末梢弯向耳后,使脸呈长方形,称为大开脸,用于表现中年发胖或严肃古板的人物;用小片在额际贴出5个或7个小弯,鬓边各贴大片,末梢向下颏中间弯曲,使脸部呈瓜子形,为小弯,用来表现端庄秀丽的女性;花片子就是用大片勾勒出不对称的曲线来,小片在额际贴一小弯。
懒梳妆:即丑角扮演妇女时,戴的硬纸胎涂生漆制成的头套,不用梳妆,直接套在头上。
5.头面
戏曲旦角所用的各种头饰统称为“头面”。戏曲舞台上的头面主要有三种,均为旦角用。古代妇女喜欢在头上插花,戴金银珠翠首饰,也称“头面”。头面的插戴是根据剧中人物的贫富、身份、性格或视剧情需要而酌情选用的。
头面大致分成三大类:
点翠:以翠鸟羽毛剪贴于金属底板上制成,翠羽可以呈现出蕉月、湖色、深藏青等不同色彩,富于变化。多是剧中性格娴静、庄重的贵族妇女戴用。
水钻:头面中最为华丽的,是用高级玻璃仿制的钻石镶嵌在金属底牌上制成的,在剧中为年轻美丽、性格活泼的妇女插戴;
银泡:铜制镀银,半圆形球状体,为贫民妇女所戴用。
水钻、点翠头面各有50件左右,称为一副。包括边凤、边幅、泡子、耳环、顶花、后三条、压鬓等,还有各种绒花、珠花、绢花,作为头面上的陪衬物。旦角处理好头饰,可以创造出优美动人的舞台形象。
现代戏曲舞台除保持传统的扮法外,还有许多新式的古装头,给人以自然、潇洒的感觉,与传统扮法相比另具特色。
慈姑叶:形似慈姑叶,额前的装饰物,以铁丝为骨,糊以黑绸。可单独用,也可与罗帽、渔婆罩等配合使用。
翎子:即稚尾,番王、番将、妖精用,成对插于盔头两侧。少数青年将领也用。刽子手用时只插单翎。
狐尾:以兔毛做成,成对挂于冠后,番王、番将用。
面牌:额前的装饰物。圆形,有的嵌小圆镜,有的有寿字纹,上有一大绒球。
总之,川剧的着装非常精彩,服装是以闻名中外的蜀绣制作,描龙绘凤,金丝银线,绣禽刺兽,百花簇拥,巧夺天工,光彩夺目。头饰精致复杂,美不胜收。
6.口面
川剧髯口又叫“口面”,演员化妆挂的假须。根据年龄分黑、黪(灰白)、白三色,个别容貌和性格怪异的角色有挂红色或紫色的。
三髯:髯口的一种,分三绺,多用于老生。如《群英会》中的诸葛亮戴黑三;《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戴黪三;《鱼肠剑》中的伍员戴白三。
满髯:将口部完全遮住成片形的髯口,老生、花脸都可用。如《霸王别姬》中的项羽戴黑满;《打渔杀家》中的萧恩戴黪满;《四进士》中的宋士杰戴白满。
扎髯:形似满,但露出口部的髯口。用于净角。如《杨门女将》中的孟怀远戴红扎;《芦花荡》中的张飞戴黑扎;《造白袍》中的张飞戴黪扎。
丑三髯:三细绺,但较三髯细窄,多为丑角所用。如《小上坟》中的刘禄景。
吊褡髯:唇上两撇成八字须,颏下悬一撮胡须,可以晃动。丑行用。如《群英会》中的蒋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