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王道正
十、王道正
“变脸”为川剧之绝活,蜚声国内外。在川剧界,能“变脸”的很多,称绝的却很少。看过演出的观众都知道,饰演铙钹需要“变脸”有术,不然会露出马脚,当场现丑;还需要有深厚的武功做基础,要做到身段矫健优美。
说到川剧“变脸”,人们很自然地便会联想到四川省川剧院年近花甲的著名演员王道正。
1.技艺精湛、扬名海内外
王道正,1939年出生于重庆,国家一级演员,有“中国川剧变脸王”之称。14岁投师学习川剧表演艺术。王道正具有“变脸”的先决条件,他自幼主攻武生,有扮相,有嗓子,有硬功夫,曾在《白蛇传》中饰演男青儿,《吕布与貂婵》中饰演吕布,革命现代戏《智取威虎山》中饰演杨子荣,唱做双美。他还擅演《江东桥》、《打瓜招亲》、《凤仪亭》、《扫华堂》等一大批传统武生戏,这就使他饰演铙钹具有一股“帅”气,举手投足,台步身段,皆焕发出一种狞厉美和造型美。
1980年12月,王道正的师兄刘忠义随剧院赴香港演出《白蛇传》,他在剧中饰演紫金铙钹,变了4张脸,令港人眼界大开。王道正追踪刘忠义,经过刻苦钻研和反复推敲、摸索,增加到5张脸。王道正“变脸”始于1985年6月,当时四川省川剧院赴西柏林参加“地平线85”第三届世界文化节,演出《白蛇传》,他从师兄刘忠义那里接过“变脸”的专用服装和特制道具,在开幕式上扮演“铙钹”一角,他的表演引起轰动,倾倒西方观众,也是极一时之盛,被誉为“化装和角色变幻的世界大师”。随后在1987年5月,川剧《白蛇传》东渡扶桑,在东京连演16场,连续在7大城市巡回演出8场,24场演出被4位日本记者跟踪录像,他们测出王道正的“变脸”速度在1秒钟之内。1996年,王道正曾先后应邀到新加坡、香港演出,在短短的3分半钟的单独表演里,陆续变幻出黄、棕、黑、白、绿、蓝、红、金等8张脸谱。
王道正从艺50年,其变脸艺术被海外人士誉为“中国戏剧表演艺术一绝”、“中国戏剧瑰宝”。他还随同剧院先后出访德国、荷兰、瑞士、意大利等西方国家,并在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节目中亮相。
2.王道正“变脸”的诀窍
1985年以来,王道正早已记不清楚自己“变”了多少次“脸”。多年来从成都到北京,从舞台到荧屏,从国内到海外,从东方到西方,聊以自慰的是,从未失误过一次。王道正总结自己“变脸”的诀窍为14个字:“车身含胸脚手动,稳准到位心里有数。”也就是指全身各个部位都需要紧密配合,心中有数,力求规圆矩方,以形传神,神形兼备,才能使“变脸”又帅、又美、又稳、又准、又快。川剧“变脸”就像实际生活中人们使用家庭电器的“按钮”那样:一张脸谱一个“按钮”,王道正变8张脸,就要掌握8个“机关”。在表演中演员只能凭感觉去摸,不能用眼睛去看,否则就会离了形,走了神。有时也会出现失误,这是难免的,但不是失在变脸之后,而是误在操作之中。如有一次他在表演“变脸”时,当时依次序该用第3张脸谱,但却摸到第4张脸谱的“按钮”。此时丰富的后台经验使他临阵不乱、镇静自如、胸有成竹,他先用几个表演动作迷惑观众,赢得极其宝贵的一、两秒钟的黄金时间,同时搜索第3张脸谱的“机关”,仍然有条不紊地变幻下去,亡羊补牢,现场观众看不出一丝破锭。
3.王道正“变脸”的三大特点
(1)双向变脸:先由黄、棕、黑、绿、蓝等各色脸谱,现出本相,再变金脸。也就是说,先将脸谱一张一张地依次扯下来,揭开自己的“庐山真面目”,最后还要凭空蒙上一张金脸,隐去真身。
(2)八张脸谱,皆为全脸。一般“变脸”多为半截脸,嘴巴露在外面;王道正则为全脸,并且排解了呼气、吸气与发声这一难题,看上去就像直接勾画上去的净角脸谱。
(3)紧密结合剧情发展,表达人物内心感情。王道正在《白蛇传》中扮演的紫金铙钹,几番化变,当他现出第4张“喜鹊闹梅”的棕色脸谱时,自以为得计,白娘子被降伏了,又拍手,又跳脚,乐得像个小孩子。当他揭开自己的阴阳法宝一看,惊叫一声:“咦,跑了哇!”顿时气得脸色发青,周身发火。这时王道正创造了一张黑脸,同时还要眼冒金星,头上、胸前、后背冒光,形象栩栩如生。
变脸表演艺术属国家二级机密,一直受传统观念和剧种的限制而不外传。为了促使川剧艺术进一步升华,使民族戏剧艺术发扬光大,王道正奉行“艺术为民族共有”的思想,打破传统观念,突破剧种界限,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武凌云为关门弟子,此举必将为川剧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综上所述,“变脸”是川剧的绝活,它的骤然变化,促使见者改观。“变脸”是感情的象征,许多脸谱已经具有显著的、典型的特质,说明人物的忠奸邪正,而“变脸”更帮助了个性的强调与感情化的发展过程,这是川剧的优点。加之演员能在观众不注意间改变他的脸像,这本身也是一种惊人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