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行当分类
2025年09月10日
第二节 行当分类
行当形成的原因是因为戏曲人物思想情感的内在特征必须通过表演加以外化,并在程式上对其进行提炼和规范,这样一来就使唱念做打各类程式无不带有某种性格的色彩。在长期的舞台表演艺术磨炼中,一些性格相近的艺术形象以及表演程式、表演手法和技巧便逐渐积累、汇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而且相对地稳定。所以一个行当形成以后,它所积累的表演程式又可作为创造新形象的手段。如此周而复始,不断循环、不断创造、发展,促使了行当体制的逐步丰富和完善。所以说,戏曲表演程式创造形象的结果、形象再创造的出发点,皆是行当表演体制。
川剧舞台上之所以能出现众多丰富的艺术形象,还与它的行当划分较细有关。川剧的行当是一个逐层分类的体系,它既有大致的划分,又有着某一行当内部的细致的分类,因而这个行当体系像个宝塔形网络,每个具体的角色不仅属于某个大的行当,而且属于这个大的行当中更精确的小的行当。
目前戏曲舞台对行当的分类,基本上还是沿袭了元明时期的行当分类的。当然,就是在同一时期,不同的剧种也存在一些差异。相对来说,川剧的行当还是比较规整、严谨的。
川剧的行当总的分为生、旦、净、末、丑、杂等六大类。川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声腔流行地区不同,艺众的师承关系不同,大约在清同治和光绪年间,逐渐形成了一些流派。如:旦行浣(花仙)派、丑行傅(三乾)派、曹(俊臣,武丑、武生,有“曹大王”的赞称)派等以杰出艺人称派,下面从造型和技巧两个方面来具体介绍一下川剧的行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