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陈智林
十二、陈智林
1964年出生于成都,毕业于四川省川剧学校,国家一级演员,二度“梅花奖”得主。先后主演《托国入吴》、《峨眉山月》、《和亲记》、《望娘滩》、《巴山秀才》等剧目。由魏明伦编剧、自贡市川剧团演出的川剧《巴山秀才》20年前就名噪京华,剧本20年后一字未改,表演、音乐、导演、舞美悉数更新,四川省川剧院以强大阵容演出,立意深刻不减,人物鲜活如故,却平添了川剧艺术的更大魅力。该剧的“变与不变”与“隔代重光”给人的启示不言而喻。陈智林在剧中塑造的孟登科更以其深邃厚重的历史情结和挥洒不羁的现代品格重新诠释和开掘了《巴山秀才》的悲剧内涵。陈智林的表演追求历史精神和现代精神的交融,着意人物心理的开掘,使人玩味,令人思索。他尊重戏曲表演规律,虚拟、夸张、变形、虚实相生、虚实结合、戏曲舞台的假定性等等,被他演绎得别有韵味,戏曲表演在“贴近生活”和“贴近时代”中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陈智林以正生应工,但没有把丑角抛弃,而是把丑的戏谑融入生的庄严。这是他的聪明之处,也是他的创造。下面以《巴山秀才》为例,分几点来介绍陈智林的表演艺术:
1.以丑角应工的孟登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川丑幽默、诙谐的基础上,加之魏氏笔下的孟生亦庄亦谐,使丑角孟登科无论人物唱腔、造型、表演都带有强烈的怪诞、戏谑、夸张乃至漫画的成分。陈智林细心研读剧本后,决心改变人物基调,以正生当行,抓住人物拗、犟、勇、直、迂、傲、痴等性格特点,塑造新的秀才形象,灵活运用川剧表演的声腔和程式,以增强该剧的历史厚重感,使悲剧色彩更加浓郁,人物更幽默、机趣、形象,更具四川人特有的人文气。孟登科死于统治者的毒酒,却由此大彻大悟,一个耸立着的人笑着向昨天告别,性格悲剧上升为民族悲剧,历史光焰照亮巴山蜀水。
巴山秀才生中有丑、正中有谐,愈正愈谐,愈喜愈悲,涉“迂”成趣,涉“迂”成悲,迂情迂韵,妙造自然,蕴藉出一种“拙美”。一切“忍俊不禁”盖出自性格,出自“生”的正经。孟登科,书生也;书生者,正生也;孟登科由此正名,陈智林由此化为孟登科,川剧表演由此化为他的血肉。
2.孟登科戏剧行动有三:“拒告”、“迂告”、“智告”。“三告”展示了一个近代知识分子由唯诺到抗争、由混沌到清醒、虽迂阔却恪守人生信念的生命美质和艰难跋涉的心路历程。“三告”蔚成三个卓有风采的出场,折射出孟登科乃至陈智林的心灵之光。
3.陈智林的唱、念、表演给人以有别于传统川剧的新鲜感。
高腔是川剧中最具本色的唱腔,尤擅表现激越深沉的人物内心情感,虽没有音乐伴奏,只有板鼓敲击,但若隐若现,若放若收,吟若唱,似天籁之声,荡尽一切凡尘,是听觉享受的佳品。陈智林嗓音圆润、洪亮,刚柔相济,高低自如,有磁性,善于控制。从“空留下子虚乌有上林赋”开始,融入音乐伴奏,至“烧烧烧,烧出个聪明大丈夫”以放腔终曲,又变为吟唱,“大”字处几度拔高,如沧海横流,使人血脉膨胀。他通过不同的声腔变化,将孟登科“迂告”时的“迂阔”和“执拗”质变为“智告”时的“正直”和“智勇”,观众的审美需求得到满足,又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发展,把川剧生腔的美声发挥到极致。
陈智林用活了虚拟、变形、间离的戏曲表现方法,演出了孟登科的生命本质。陈智林重视变化,使弦歌与清吟轮唱,真声与假嗓共鸣,老曲新格;陈智林重视借鉴,他将四川民歌《高高山上一树槐》的旋律吸收过来,使孟登科的唱腔在雄沉和劲拔间平添几分清丽和飘逸,为川剧辟出新天。
4.陈智林重人生体验和戏曲规律,重视人物精神直至人物潜意识的表现,力求突破对生活表象的“再现”,追求表演者的主观感受,在角色中融入自我,这是演员主体意识的核心。孟登科的“自我”中包含着陈智林的诸多“自我”。此时的“忘我”,正是戏曲表演走向现代的必然。陈智林的孟登科满足了观众的情节悬念和感情宣泄,强化舞台演出的思索品格。
剧作和表演使人思索。戏剧艺术的本质因素是演员和观众直面交流。演员的“专利”和最可宝贵的现代意识就是在观众欣赏演出的同时有意识地诱发观众参与并推动演员的创造,从而真正完成戏剧的“三度创作”。陈智林的夸张、虚拟、变形不仅符合戏曲演出的假定性和审美观,也把传统川剧推向现代。
陈智林以他非凡的创造使我们相信:《巴山秀才》是魏明伦的,也是陈智林的。魏明伦用笔写出了呼之欲出的孟登科,陈智林用血肉之躯树起了活灵活现的孟登科。
陈智林有着孟登科一样的精神:执着、坚忍、为信念勇于献身。他知道,戏曲表演最高境界在“似与不似之间”。为演孟登科,他日夜排戏,刻苦练功,每天只吃萝卜和白菜,50天减肥27斤。陈智林把这看做是难得的人生体验,不仅为角色、形体,更为自己和人物。
戏谚云:“戏无情不感人、无理不服人、无技不惊人。”为了更好地抒情、喻理、塑造人物,陈智林将宝贵的人生历练、生活磨砺和从知识海洋中汲取的一点一滴都用来铸造人物的魂魄,营养人物的心灵,用自己的价值观重新审视剧作家对生活的评价,遵循自己信奉的艺术理念、用自己的形式和技巧去塑造心中的人物,并将自己的生命融入。他的创造,表现了他对表演美学和表演文学的自觉追求,是所有演员学习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