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川剧脸谱简介
一、川剧脸谱简介
关于脸谱的由来有许多说法,至今没有定论。但概括起来,不外以下四种:
1.由面具蜕化而来
脸谱,起源于原始图腾(约550),后来逐渐演变成艺术化的戏剧脸谱。据《旧唐书·音乐志》和唐段安节撰《乐府杂录》记载,公元550年的北齐兰陵王高长恭英勇善战,但因貌美少威,因而每次作战就戴上形状狰狞的假面具。到了唐代就发展成为一种“代面”的歌舞形式,这种戴面具演出,观众对演员表情变化看不见,妨碍对戏剧艺术的欣赏,后来面具就不戴了,发展为将面具上的花纹直接画在脸上的化妆艺术;宋元时期,面部化妆色彩多样化,有黑脸、红脸、花脸、青脸、蓝脸。这些脸谱的颜色都有一定象征意义,红色表示英勇、正义,如关羽赤胆忠心,就勾画红脸;黄色表示勇猛、残暴,如《战宛城》中的典韦、《马陵道》中的庞涓,勾画黄脸;白色表示奸诈、多谋,如曹操奸诈,勾画白脸;黑色表示刚直、果断,如包拯铁面无私,勾画黑脸;蓝色表示坚毅、勇敢,如《连环套》中的窦尔墩、《白水滩》中的青面虎;此外还有神怪仙佛一类人物,专用金色、银色等。戏剧人物脸上先有了这些主色基调,再配以表现其心理、专长、命运等象征图案,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就塑造成了。
2.由化妆蜕化而来
演员装扮某个角色,首先要像那个角色,所以将眉眼口鼻画成那个角色形状,而一个人的性格,首先也表现在脸部,为了表现一个人的性格,在化妆时进行一些夸张。这种类似脸谱的化妆方法,逐渐演化成了现在的脸谱。
3.由神怪傩戏退化而来
从前有一种驱疫打鬼的傩戏,里面有神佛鬼怪的角色。这些角色的面貌无法模仿,只能凭空构思。神佛用金银等色特别标出;妖怪之类就将他们的形状画在面上,如豹精就画个豹头,猪怪就画个猪脸等。这种表现方法推广到其他角色,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脸谱。
4.由盗贼涂面蜕化而来
从前的盗贼为了防止被人认出来,常常将自己的脸涂画得面目全非、恐怖凶暴。于是在演戏的时候,凡是遇到有凶狠残暴、使人恐怖的角色,也在脸上乱勾乱抹,于是就形成一种脸谱。
脸谱,是很原始的艺术现象,它增强了川剧的艺术性和表现力,让其散发着古典美的魅力。倘若没有了脸谱,无论你的戏怎样合乎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也将失去或部分失去艺术感染力。
一个脸谱就是一个人物,一个人物就是一段历史、一段故事,一部戏,就有几十个脸谱。而脸谱的最大特点是象形性、夸张性、装饰性。在眉、眼、口、鼻、额上做文章,当然也包括髯口的运用。
川剧脸谱特别强调象形与装饰,自有其细微的变化与区分。如牛乃成与牛皋同是一张黑脸,额上都有一个“牛”字,但仔细观察:牛皋额上书一个正字的牛,牛的竖画直画到鼻尖,而牛乃成额上的“牛”只用一个弯牛角形的牛字,这细小的区别却表现了不同的人物性格。还有像《太保庙》中的邱小乙画成一张勾鼻鹞子脸、孟良的火葫芦则在额上画了一个深红色的倒葫芦、《百寿图》中的程咬金则开成一张螃蟹形脸、赵匡胤的左眉内画一条小龙、《水漫金山》中的魁星额上大书一个“斗”字、《议剑》中的曹操开成一张猪腰子形脸等等,这些都是为了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