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杂行
六、杂行
此行角色在川剧中扮演士兵、夫役等随从人员及群众。由于所穿均是各色的龙套衣而得名。为了表明这一行的角色很杂,流动性很大,所以又叫“流”行,或“杂”行,也叫龙套。
龙套是以整体出现的,一般以四人为一堂。在舞台上用一堂或两堂龙套,以表示人员众多,起烘托声势的作用。根据各剧不同的需要,龙套有各种不同的排场以及队形变化,如二龙出水、站门、挖门等,有时并伴随各种队形变化齐唱各种曲牌,如“一江风”、“朱奴儿”、“泣颜回”等。当主帅升账或在某种特定场景中时,龙套还须大声喝喊堂威。龙套以四人为一组,则分为头、二、三、四家,或头、二、三、四旗,以头家为带头人。他们在双方交战时,只摇旗呐喊,手中常拿着门枪旗、红门旗、飞虎旗,或风旗、水旗、火旗、云牌等,因此,又把龙套叫做“打旗的”。在舞台上,龙套总是跟着主帅跑上跑下,而且台上各种集体上下场的队形、各种舞台部位的变换,甚至舞台气氛、环境变化,都要靠龙套“跑”出来,故而也叫“跑龙套”,龙套的表演除了“跑”,则以静为主。即使演武将的随从兵丁,也和武行的翻打不一样,他们着重走阵式、摆队形或站门助威。有时,整出戏龙套在官员后面一直站着不动,所以也叫“文堂”。龙套扮演的角色流动性很大,一会儿演士兵,一会儿演太监。有时为了烘托殿堂或公堂上的森严气氛,在两旁站脚助威,伫立不动;有时上天、入海或到了平原、战场又须跑出跑进,穿梭起舞。龙套在旧戏班里虽是不被人重视的杂行,但在舞台演出中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几乎每出戏里都有龙套。扮演龙套能多方面锻炼演员的表演能力,所以在科班里,学员入科后,启蒙的舞台锻炼,就是跑龙套。无论学什么角色,必须经历这个过程,慢慢地再演旗、锣、伞、报,进一步再到配角、主角。
除了演员以形体动作所发挥的表演以外,龙套在戏曲景物中的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龙套,是由演员组合成护卫的形式,以显示帝后、将帅、各级官员等不同身份和地位。同时,又因为他们的服饰、扮相,手持道具的不同,以及他们站立的部位和排列组合成不同的场面,可以显示不同的环境特色。所以龙套也成为构成场景的重要成分,同“切末”一样起到了构成环境的实质功能。而且由他们在戏曲舞台上所形成的不同队形排列与运动,又可以形成不同场景的变换。如:两队敌对双方的士兵,分别于舞台的上下场门以“二龙出水”的动作列队出场,造成两军对垒的敌对阵势,构成作战的战场环境等等。
把所有剧中人分别划为不同的行当,由不同行当的演员来扮演,这样做便于演员对扮演某一类角色的演技的掌握。而同时又要看到,同一行当的不同角色又必然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所以如果不管什么角色都满足于以某个行当的表演规范为准,势必使表演粗糙呆板,千人一面。因而,对于川剧这个完整有序的行当体系的艺术价值既要给予充分的估价,又必须看到行当不是万能的,而必须把这个行当体系与从人物出发的性格化表演结合起来,这也就是通常人们说的“要演人物,不是演行当”。